把母爱与爱情有机融合的季羡林

作者: 石岩磊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03:31 被阅读418次

把母爱与爱情有机融合的季羡林

文/石岩磊

母亲和妻子是大部分男人心里最亲近的女人了,男孩应该在吃奶阶段就已埋下恋母情结的种子,并且终生不会割舍,而夫妻之情却是随着两人感情的高低起伏而左右摇摆。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还是众人瞩目的风云人物,在对待母亲和妻子的态度上都大同小异,国学大师季羡林也不例外。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是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6岁时被送给经济条件较好而膝下无子的九叔,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从此很少回家,所以他对亲生父亲向来没有好感,就是母亲在他头脑里的音容笑貌也是模糊的。然而季羡林仍十分思念母亲,后来当他得知老人家去世的消息时,“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直到耄耋之年,我仍然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亲,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季羡林的婚姻完全是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妻子彭德华天资不高,只念过小学,对丈夫从事的深奥学问一窍不通,在事业上两人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然而,在道德方面,她却是超一流的。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上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所以季老曾说:“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他们共同生活了65个春秋,虽谈不上琴瑟和鸣幸福有加,但也算是执子之手白头偕老了。

或许对亲情的态度是可以遗传的,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对父亲也十分冷淡,一是他觉得父亲没有很好地照顾母亲,季羡林结婚不久就去德国留学10年,回国后又一人在北京教学多年,留下孤儿寡母在老家艰难度日,母亲病重期间,父亲还埋头学问;二是父亲对他们母子总有一种隔阂感,表面客气,但很少交心,季承也一直称父亲为“季先生”,导致父子反目的是父亲的“吝啬”,据说季羡林曾要求季承负担妻子一半的丧葬费,再加其它原因致使两人13年不来往。

后来季承看到了父亲的一篇日记,讲述了他去医院探望妻子,并恋恋不舍地抚摸妻子的手的情景,季承这才懂得了父亲,老人虽看似冷漠,其实内心一直惦念着母亲,只是没有向子女表白而已。2008年11月7日,73岁的季承,到北京301医院看望98岁的父亲季羡林老先生。10多年无法见面的一对白发父子,久别重逢, 喜极而泣,两人之间的矛盾,也便在相见的欢乐中烟消云散了。

季羡林通晓7、8种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而且他著作颇丰,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然而他在爱情上也有失意和落寞,在亲情上同样遭受过挫折和失败,可以说他在这些方面和常人无异,尤其是在对待生命里两位重要的女性上,是典型的平常。母子之情浓于血、深入髓,是与生俱来的亲情之母,无论地位多么显赫,成就多么伟大,在母亲面前,儿子永远是个需要慈爱目光抚慰的孩子。夫妻之恩发乎情、持在常,终生的相守和房子的大小无关,与钱财的多寡不连,而是和一粥一饭的同甘共味相关,是与一颦一笑的同频共振相连。

让季羡林父子决裂的是些家庭琐事,使他们冰释前嫌的是亲情的感召,季承的母亲、季羡林的妻子在这一变故中有机地融合了,叫人们感悟出母爱与爱情原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季羡林眼里平淡无奇的糟糠之妻,在季承心里却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圣母,不同的视角看到的色彩不一样,然而当父子都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同样步入暮年时,他们几乎站到了同一平台,父亲的妻子、儿子的母亲便升华为他们共同的女神。

        2018.7.22

注:本文首发于《石岩磊微言》。

把母爱与爱情有机融合的季羡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母爱与爱情有机融合的季羡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so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