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总是会听到一些长者感叹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起苦。这话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工作中的一位领导也常常和我说过这样的话,我笑着和他说:现代的年轻人不吃苦也可以很优秀,你看哈佛大学的孙博,从小也没有吃过生活的苦,相反条件还非常优越,但自身的学习和工作都取得了一般人不能取得的成绩。领导说这是个例,人还是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一段时间内)似乎把“苦”当成了某种“内力”资源,好像积累的每一滴“苦”都会转化为能量,“苦”要是吃的不够就会内力不足。这是一个错误的思维模型。
什么是“苦”呢?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当你身处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或者做一件本身没有愉悦感的事儿的时候,体会到的那个被迫感,那种心理压力。“苦”只是某些事情的副产品,“苦”本身并没有价值。
人们把成长归结于吃苦是一种归因谬误。比如说“苦练功夫”,“苦”只是“练习”的副产品。真正让人提高技艺的是练习,而不是伴随着练习的那个苦感。如果现在有个方法能在不降低练习效果的情况下让练习充满趣味性,我们应该使用那个方法。「良药苦口利于病」,真正利于病的是药物的有效成分,而不是苦感 —— 把药装到胶囊里再吃并不会降低疗效。
由此又再次联想到教育。目前的中国教育总是让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小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应有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那些才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已经排满了各种培训班,积极应对未来的挑战。那些没有参加各种培训,每天用自己的方式欢度时光的孩子反而成了另类,特别是像我们家的brandpeng,在繁重的升学阶段还每天不忘玩游戏,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我也没有少挨我的发小(重点中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
从这点来看,brandpeng是幸福的。我是“书山有路乐为径”的实践者,在愉悦中每天进步一点点。意外地是,在学习与游戏共存的阶段,brandpeng与自己比还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虽然我自己从来不玩游戏,也不喜欢游戏,也认为玩游戏是浪费时间,但我们也得清楚地意识到每个个体地不同,何况目前两马公司都是靠游戏赚钱的。
悉尼大学政治哲学系讲师卢拉·费拉乔利(Luara Ferracioli),最近提出一个论点 ,说无忧无虑,对孩子来说,是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创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就好了,让其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其余的则交给时间。
为什么说无忧无虑是孩子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呢?因为成年人之所以能应对有忧有虑的生活,是因为成年人能够合理评估各种压力的价值,愿意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宁可面对压力。而成年人之所以能做这样的取舍,是因为成年人有成熟的价值观。但是孩子没有。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人。你跟一个孩子说,这个作业虽然很没意思,但是你也要写,你现在写作业,将来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才能挣钱养家……你说的这些他体会不到。他体会到的就是写这个作业太没意思了。
成年人的取舍不会那么苦,因为大人懂道理;但是孩子是真苦。人要想长本事必须接收真实世界的反馈,但是反馈不都是负面反馈,负面反馈也不等于就得吃苦。
在这个人人 996、公司拼多多的时代,吃苦可能更是难以避免的了。如果你正面对一个不得不吃的苦,万维钢老师的建议是先别想什么反脆弱、什么杀不死我让我更强大那些 —— 先尽快让自己的心智成熟起来:孩子是不能吃苦的,吃苦只会害了孩子,所以你得先别当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