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1、命运多舛,苦中作乐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最后一次被贬大赦归来时写的一首自嘲小诗,当时苏轼年已六旬,回忆一生,本想把一生献给国家和人民,做出利国利民的功业,到头来却大梦一场空。
2、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从入狱到出狱,共四个月12天,最后的结果是苏轼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从此苏轼开始了一路奔波,第一个目的地便是黄州,在黄州的五年,苏轼研习佛法,著述立说(论语,易传),耕田种地,亲盖房屋(雪堂),自创美食(东坡肉,东坡羹),游玩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黄州于苏轼的意义,自不一般。
3、五十九岁,被贬惠州
绍圣元年(1094年),高太后离世,哲宗亲政,新党掌权,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广东。
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对于这次被贬,他一笑而过,平和地看待花开花落,他不再有追逐仕途的雄心壮志,他只想过安静惬意的生活,万千荣华富贵,终不过是人生的一场迷梦。
在惠州,苏轼制药,破岭南缺药之困,酿酒,报朋友之恩,修桥,便民众之行,引水,解人民无水之苦,建医药院,控疫病之就行,身处厄运,但仍为民众之奔苦,无官无权,亦解一方多困境。
4、六十二岁,被贬海南
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惠州三年后,苏轼又以62岁高龄被放逐到海南岛,官场之险恶,由此可见甚矣。
还好苏轼对被贬已觉家常便饭,泰然处之。但当时之海南,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在通过开垦荒地,发明美食,解决了吃住的难题后,苏东坡身体力行,办教育、开学堂,因为海南地处蛮荒,文教不兴。
另外苏轼还着手整理在黄州时写作的《易传》和《论语说》,以及新撰《书传》及《志林》,《易传》和《书传》皆有版本流传下来,而《论语说》则已散佚。
元符四年(公元1101),在海南待了三年以后,苏轼被内迁致廉州,又自廉州,移舒州,永州居住,后又任便居住,最后再三决定,定居常州。七月卒于常州,终年66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