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8结束还有31天。

作者: 栗化鱼_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22:00 被阅读0次
    距离2018结束还有31天。

        别被标题带跑偏了嘻嘻,这只是一篇年度读书总结。先来说说我的2018吧。

    上半年:《白夜行》(第二遍)、《我与地坛》、《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下半年:《人间失格》、《罗生门》、《哈姆莱特》(目前只看了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文学回忆录》(上下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一年看的书不多不少,平均下来40天一本。跟2017的自己比,那确实是进步了。2019年的读书目标也不定宽泛了,就均值缩短到30天一本就够了。

          其实这年读的这些书中,我感觉最难读下去的有两本,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巧了,都撞在上半年了)。哈哈。总结到此,那现在就先从史铁生说起吧。

          史铁生的文笔很平和,温暖,淡然。读他的作品,我总能读出一股淡淡的茶香从字里行间浸出来。自我忏悔,自我反省也是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与地坛的情谊实则对母亲的思念,一种真情的流露是最可贵的。《我与地坛》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份真,敢于面对生命的残缺。口语化的表达将内容生活化了,感觉先生就在你面前,摸得着看得见。我觉得这也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我不喜欢通过三方描述来了解作者,书就是创作者的精神,读完后很倾佩先生超脱的心境,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正能量,自立与自省是一生必修的课题。但为什么又说《我与地坛》读来费劲呢?清新脱俗的散文并不能使我的大脑处于一个高度运转的状态,它就像一杯清茶,让人惬意舒适。但我并不喜欢这种“温柔”的行文风格,用流行点的话说就是“你很好,但你不是我的菜”。

        读这本书时多是一种慵懒的状态,就是“拿得起,放得下”,但若是真正遇到相契的书,就是“拿得起,放不下”了。《罗生门》就是一本让我“放不下”的书。仔细想想,外国文学中我终究还是喜欢日本文学的。读村上春树的书就像品红酒,初品不烈,但后劲尚足;东野圭吾行文流畅,他的书我一般归为“地铁书”,就是随时随地随刻都可以拿出来看,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只是像芥川龙之介,陀思妥耶夫斯基,莫泊桑,巴尔扎克的书我就没法随时随地随看,读他们要有耐力,要花功夫。“五行一勾画,一页一品鉴”形容最好不过;太宰治的文笔从中总能读出一些芥川龙之介的味道,太宰治高中时曾在笔记本上不断书写芥川的名字,他对芥川其实是崇敬的。读太宰治起初很难读,但越读越难走出来。就像无形的手把你拉进自己内心的深渊,一种罪意识,对于死亡、自杀毫不避讳直白的描述,直击内心最深处的软弱。

          初“遇”芥川并不是萍水相逢,反倒有一种久别重逢。“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诗”这句话是他说的。日本文学以芥川为最高,没有读过芥川就没有读过日本文学。他的文章通常有强烈的怀疑主义色彩,贯穿全书的死亡意识,辛辣的讽刺将人性的矛盾、分裂展现的淋漓尽致。芥川的文字是极其现实的,他更多是让你看到“另一面”的社会。在文章的片段中,很少见到令人兴高采烈的场景描写,或者说几乎见不到他描写轻松愉悦的情景(本书中唯一在“橘子”这篇文中见着了)几乎所到之处均为凄凉、阴森、令人忧郁的场景。很多人说芥川这是将阴暗夸大来写,但我觉得并没有,事实就是这样的,只是所有客观的东西进入人的思想后被主观的美化了而已。

        《罗生门》这本书中收录了除了芥川龙之介许多著名的短篇小说:罗生门,鼻子,竹林中,舞会,河童,手绢等等。十月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舞会”的书评,碍于书读得少,文字功底不足,书评是写完了但总感觉意犹未尽。其实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三篇是“竹林中”、“河童”(也名水虎)和“某傻子的一生”。“竹林中”我连着读了三遍,一遍比一遍清晰,最初我是带着逻辑思维来读,不断的推理不断的排除,但读了几遍过后我发现竹林中的一切本没有真相。芥川先生花笔墨阐述这七个人的辩词也并不是为了让你去寻找真相。究竟是谁杀了谁?多囊丸真的是凶手吗?真砂的忏悔可信吗?武士真的是自杀的吗?我觉得这些东西只是初读者一个肤浅表面的看法,七个人的辩词七个人不同的身份揭露的是人的本性。整篇的核心就是“怀疑”,你读来会感觉这个世界很混乱而不确定,实则是人性的黑暗面和及其不可信任性。这种扑朔迷离的写法让我在读完后更加倾佩和敬畏芥川先生天才般的文学造诣。“河童”这篇是芥川先生晚期的作品,晚年时的芥川先生对这个社会更加的愤懑和不满,甚至说已经放弃了这个社会。他绝望厌世,在文章中偶然落入河童世界的23号患者身上,似乎看到了他的影子。讽刺辛辣巧妙,毫不掩饰,竟还带有一丝幽默。我就是崇敬芥川先生这一点,怀疑主义让你认清现实,无情的揭露让你挖掘人性。我觉得芥川先生晚年的作品更加有角色的代入感,也就是自传色彩,在他晚期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更多的他的生活。自身的心理负担,家庭压力,又饱受疾病的困扰和社会的冰冷,所以在自杀这条路上,芥川先生可以说是“蓄谋已久”了。我清晰记得本书最后一篇“某傻子的一生”我是哭着读完的,当时我勾画的手拿着笔都在抖,眼珠子止不住的往外冒,现在去翻开那一篇纸都还有泪珠滴在纸上皱巴巴的痕迹。我是真切的心痛,感受到芥川先生在写那些文字时内心的绝望、痛苦和无助。我觉得这样一个天才不应该离世,不应该被时代逼得走投无路。我为芥川感到惋惜,我所能做的,就是永远的缅怀他,永远的记住他的作品。

          一谈到芥川就有说不完的话,但确实是他的作品给了我想要去剖析,去挖掘的欲望。芥川先生最终是因严重的精神衰弱自杀,木心先生说老子的投湖可以称为“殉道”,我认为芥川自我选择的死亡也可是“殉道”。

          说完芥川龙之介随即而想到的就是太宰治,夏目漱石。夏目漱石的书我还没有读过,但在我的计划之中。太宰治的我倒读过,刚开始读的时候,几度崩溃。最开始我无知的愤懑就是固执的认为这本书给我带了来悲观情绪,没有一个人愿意被悲观环绕,至少我是这么想的。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心里的难受,孤独与害怕都是这本书成功的代入感。我不是叶藏,但叶藏始终围绕着我。叶藏给了我一条路去认识有精神洁癖的人是怎样过完自己的一生的。

        “所谓的世间,不就是自己眼里的世间吗”你看世间怎样世间便是怎样。书中每个主人公都是太宰治。化身丑角的是他,跳海的也是他。“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后到底是致郁还是治愈,只有自己选择,在我这里算是治愈了。

        上段话里提到了一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好像已经慢慢变成口头禅了。读过哈姆雷特的人最先用,没读过的人也在用,最后成了全民皆用,哈哈哈。我是很久以前就读了哈姆雷特,今年又读了一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态度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两次读哈姆雷特感悟不一样,收获的也更多。

          我读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中看到木心先生对莎翁有这样一段评语:“人性,近看是看不清的,远看才能看清。人间百态,莎士比亚退得很开。退得最远最开的,是上帝。莎士比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如此高的评价只有莎翁坐得稳。莎士比亚之所以退的开,是因为他有清晰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他的作品中总是善恶交加,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狠毒,丑恶,自私;乔特鲁德的虚荣,欲望无限;奥菲莉娅的善良,软弱等等。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人性一面的折射。所以说,读莎士比亚就像在读自己的内心一样。

        王小波的书我尝试了一本,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当然这里面也收录了一些王小波其他的散文。限于我的文学积累不多,阅历也少,说实话我不太会欣赏“黑色幽默”。但不得不承认王小波的情话很撩人。真的是拥有一个“整容一般的”灵魂。什么“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爱你就像爱生命”,“你好哇,李银河”这些读来都显得俏皮,每一句都苏到骨子里。哈哈哈,但他书中有些语论我读不太透,脑子总要搅几转,再转两圈。感觉他的书难读下去,可能是我没有达到一个文学的高度来理解王小波先生的话,所以难产生情感共鸣;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对这种“黑色幽默”不感冒。

        今年的总结算是写完了,还有些没有提到的我准备以单篇书评的形式呈现出来。读的书越多反而更加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一年我交了很多知心朋友,他们活在书里。每当我翻阅他们,品读他们就像在进行心灵的沟通,那种愉悦与收获感是在现实生活中聊的唇干舌燥也换不来的,对我来说无声的对话比有形的交流更有魅力。

      2019年我准备从陀思妥耶夫斯基,莫泊桑,歌德,张爱玲,鲁迅,夏目漱石开始。即使有些书读过,也是重温经典。所谓读“旧”书,并不是指被翻阅旧的书,而是被曾经的自己品读过的书。只有从不断的叠加感悟中才能发现自己的成长,这样有些“朋友”才能越交越“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距离2018结束还有31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tt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