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FFS理论?
FFS理论是一种“性格分析与组织人员编排法”,提出者是日本心理学家小林惠智先生,于1979年开发。
简单来说,FFS理论是通过五种因素和压力对人进行分析,FFS全程是Five Factors&Stress。FFS理论把人员划分成5大类,主要是通过一份《FFS性格分析测试表》而得到结果的。
FFS的五种因素分别是:A凝聚性、B接纳性、C辨别性、D扩展性和E保全性。以下是每一种因素的特点:
A.凝聚性
凝聚性强的人,会倾向于根据自身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东西来衡量事物。他们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符合则接受,不符合则排斥,因此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价值观,所以这类人具备擅长指导、规范和守德的特点。
B.接纳性
接纳性强的人,愿意无条件接纳外部事物,别人幸福,他刚到高兴;别人有困难,他乐于帮助。他们具有善于培养、肯定和宽容的特点。
C.辨别性
辨别性强的人,能够迅速判断自己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冷静分析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具有条理性、理性分析的特点。
D.扩展性
扩展性强的人,能够积极吸收外部的能量,并实现自己的扩张和发展,他们是活跃、主动、创造力的一群人。
E.保全性
保全性强的人,能够把自身的能量损耗降到最低,以维持自我。他们做事注重细节、按部就班,严格遵守流程,具有协调、持久和顺应的特点。

为什么FFS理论要把人员的特点分成五大类?
因为这有利于团队管理者识别下属的性格和强项,从而更为合理、高效地用人,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强项,团队的业绩才能开发到新的台阶。
过去,绩效主义团队管理的副作用是什么?就是使得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了竞争,把团队结果只看成是个人的业绩的总和,并以此分配有限的报酬。但是,随着团队分工日益复杂,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如果把工作成绩强行分配到个人身上,可能会削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并引发团队内人际关系的恶化,不利于团队通过合作完成整体的目标,从而影响整体业绩。
只有当每一名团队成员都感到自己的长处得以发挥,并且在团队中能够和其他成员形成优势互补,团队每个成员都感到干劲十足,这样的团队就更有凝聚力了,业绩提升是最好的反馈。
核心观点来自《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