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袋侦探,更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一文中,我曾提到“创新不是偶然的发明,而是系统思维训练的产物,需要在仔细观察、深入探究、创新这三个环节反复进行,螺旋式上升。”其实,我想说的是——
所有事情,都是一个“输入→系统→输出”的过程。
比如学习,读书是输入,写文章是输出。
比如减肥,吃多少是输入,消耗多少是输出。
创新也是如此,观察是输入,创新是输出。
系统运行得好不好,先要看输入的质量。
如何让观察成为高品质的输入呢?
前文提到的“口袋侦探”游戏只是表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扒扒观察的实质。
首先,观察的方法有很多种。
看到一个物品,有的孩子喜欢拿到嘴巴里啃,有的孩子喜欢扔到地上……不少大人看到这种情况,立即要制止孩子,说放在嘴里不卫生,丢在地上不整洁。其实这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法观察事物,孩子通过“望闻咬摸抛”等等动作,可以感受到物品的材质、软硬、大小、声音的不同等。因此,这个时候,大人如果能够陪孩子一起观察,适当把物品特性的词语告诉孩子,孩子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能力都能得到明显提高。
只是,很多大人,对很多事物已经熟视无睹,根本没意识到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恢复大人对世界的好奇心,第一步是大人要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如身边常见的笔、纸、杯子等物品,要刻意去仔细观察,试着用精准的语言描述物品的特性,也可以用列表、画图、命名、标注的方法,更全面地观察物品。
孩子的观察方法:望、闻、咬、摸、抛
大人的观察方法:描述、列表、画图、命名、标注
其次,观察是有思维框架的。
观察的思维框架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品由哪些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对这个物品你有哪些不知道的?
4、物品内每个部分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看到一个物品,你就试着先自己问以上四个问题,答案清晰后,再引导孩子观察。
最后,观察的关键点:关注到每一个细节
我们的熟视无睹,只是因为我们无知而已。
学会观察,提高自己认识水平,恢复自己的好奇心,学会像孩子一样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