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看到“无条件的爱”,字面上不太明白,以为说的是“不管怎样,父母都要对孩子要温柔和耐心,不要轻易发火和责罚”。
我很高兴,我理解对了一半。
“无条件”地去“爱”,“爱”不单是“温柔”与“耐心”,更包含“尊重与理解”,以及“言传与身教”。
无条件的爱先展开几句说字面意思。
“无条件”就是“不管怎样,都……”,“坚定不移地”、“持之以恒地”。那为什么要这么单纯,这么坚定呢?因为“亲子关系”不会改变。
“亲子关系”说的是,爸爸妈妈和你是一家人,一伙的,没什么事情我们就一起乐,有什么事情我们就一起扛。爸爸妈妈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反射,要么把你忽视要么对你吼叫,爸爸妈妈只会和你站在一边,美美地看着你成长的喜悦和羁绊。
所以,不论你撒谎、作弊、暴力、拖延,不论你不尊重、不礼貌、很消极、会嫉妒,我们都爱。
我这么说是不是有点矫情?
但你试想当孩子出现不够好的状况,它是不是有理由的?撒谎可能因为怕父母责怪,作弊是为了获得优秀取悦父母,暴力是他不懂控制情绪也没人教他,拖延是父母冷战中孩子没心思内心动力不足。
孩子的成长需要内心动力这样看着,孩子动机都挺好,只是做出来的事情不太对。或者说,孩子们做的事情有点不够好,但是内心动机都很正能量啊。
孩子小小的,是不是很惹人疼爱?
有时候孩子挺可怜的,心里想要点什么,有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父母就更不知道,然后孩子自己用潜意识去争取,做出来的行为自己不觉得有多好,父母更加不理解,看不顺眼,出言不逊,然后来啊,互相伤害啊。
如果做不到“无条件的爱”,父母便把内心戏说给孩子听,父母会说:你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还以为自己很“直爽”。
父母直了,孩子不爽。
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如果能做到“无条件的爱”,也就是接纳孩子的问题自有道理,情有可原,他们要嘛不够成熟还不懂,要么就是真正的动机都挺好,只是我们没看到。
所以父母心态就会好很多,会淡定地面对,理解万岁嘛。在没有应激情绪的情况下,父母会鼓励孩子说话,听孩子说话,不随便乱评价,表达理解和一起解决问题的诚意。
我自己就有一个经历。长话短说就是我教儿子学奥数,儿子没搞懂还困了,我就不爽了,冷冷地说:好了去睡觉吧!把他给郁闷的。
我这是“有条件的爱”了,好像就是说:你这样都没学会,爸爸不爽了,不喜欢你了。至少儿子当时是收到这样的信息。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我就对儿子说:这道题一开始可能会不好懂,我也觉得有点难,爸爸也困了,明天咱们再试一下。看情况是摸摸头或者拍拍肩,眨眨眼。而且,语气足够温柔,没有一丝不满与焦虑。然后,理解、鼓励、搞关系都有了。
很有意思的,“无条件的爱”不但是心态,还延伸到具体做法,甚至容易有感人的画面感。
家庭教育重在意识和实践你会不会觉着,说着容易做着难?对,我也觉着。人在某个情境,做出的反应简直是自动化,程序化,而且情绪是一种潜意识,怎么改,怎么改!
我想,千万不要懂得一点所以然于是就硬要改,这么逼自己会憋出毛病。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说的不是父母做的都对,而是父母的所作所为,可能是出于潜意识的自私原因,但也糅合了太多对子女的期盼,这个分不清的。
做不到说改就改,但是意识到就是好的开始了。愿意为孩子而改变的父母,是成熟的父母,可爱的父母。
把孩子的内心打开,关心他们其实想要什么。这样子,面前这个让你生气的小人,就慢慢变成你再也放不下的最爱的人。
每对父母心中都有理想化的孩子,而现实中这位看起来有点跑偏。那么选吧,你要心中那个,还是眼前这个。
现实的孩子和理想的孩子你要哪一个还是让我们一边做真实的父母,一边适当调整,慢慢修炼吧,日子就是这样好起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