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彼得·海斯勒(何伟)《江城》尝试去理解,生发出热爱

阅读|彼得·海斯勒(何伟)《江城》尝试去理解,生发出热爱

作者: 小舒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3-01-23 08:28 被阅读0次

    彼得·海斯勒作为一名记者和杂志编辑,1996年8月底,他来到涪陵,以“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在这座城市呆了两年。

    和平队是美国政府为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其外交政策而组建的组织,服务周期为两年。由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组成,基本目标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友谊”,“帮助所在国满足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促进当地人民对美国人民的更好了解以及美国人民对所在国人民的了解”。

    在这里,他时而是一个旁观者,时而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方式构成了他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这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间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

    涪陵位于长江中游,人们很难看清楚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可那个城市和那里的人们总是满怀着生命的激情和希望。这两年里,他学会了热爱涪陵,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停留在他的记忆之中。

    初来时,不太适应

    初来时,对于过度热情的招待非常不适应,对于带有政治意味的活动不理解以及对涪陵这座山城的初印象,是那样的污浊不堪,那样的轰鸣,无处不在的噪声。

    本来就蹩脚的普通话以及特殊性,每次进入涪陵主城区时,成为了大家谈论和猎奇的对象,只得埋头苦学。

    在学习汉语期间,他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折磨,也深刻体会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习惯了鼓励式教育,很难去面对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老师。

    这段时间的生活,更是不易。别人对他无关宏旨的关注,老是冲着他戏谑性地大喊大叫,他极力挣扎着要弄明白一个外国人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

    深入后,慢慢理解

    大约一个月之后,涪陵城内的种种不爽已经显得无足轻重,完全不能阻止他进城的脚步了。随后,通过一次长跑比赛,拿了涪陵第一,更是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汉语学习也在不断进步,这里发生的一切不再是空泛的符号,鲜活起来。他对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着迷和好奇。

    此外,宴请成了他避不开的一个话题,而喝酒成为融入当地人并获得尊重的媒介。慢慢的,他了解了酒桌文化,重要的事情总得在酒桌上,酒足饭饱之后才能开口。

    课堂上,面对来自农村,取着滑稽的英文名,充满稚气的学生,他并没有通过刻板印象来一言以蔽之,而是尝试去了解每一个个体背后的复杂性,夹杂着过去的历史和当下的环境。

    他对政治在中国大学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仍然不甚理解,但他明白涪陵师专所具有的双重作用,培训教师,但跟中国所有的学校一样,它也是中国共产党教化功能的延伸。

    说到底,这才是最令人不解的地方,学生们学习并信奉正统理论,而自由市场却在校园里欣欣向荣。涪陵地位国企纷纷倒闭,私企正在蓬勃发展?

    在与男女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明显的感到重男轻女的现象,尤其对于女性的普遍遭遇感到迷惑和遗憾。

    这一切差异,受来自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由于受集体思维的影响,使得一件事情都变得更为复杂起来。在涪陵生活的时间越长,也就越惊诧于他们对于个体的看法。

    对于涪陵人,尤其是涪陵的女性,自我意识来自于外界,你对自己的认知取决于别人对你的看法,要是偏离了这一社会角色,她们就丧失了自我认同感,因而很难再把那些东西聚合起来。

    中国人长久以来,缺乏这样的传统,即将个人的身份认同建立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而不管别人怎么看待。

    暑假去新疆游玩时,让作者发现,由于长相差异不大,竟然有了一种“种族”上的归属感,可由于在汉人的圈子生活久了,很难适应新疆人的交往方式。他好奇为什么在新疆的汉人对本地人的语言、文化一点兴趣也没有?

    对于公共事件,大家普遍采取漠然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关注自己圈子里面的人和事,其它一概事件普遍采取傍观的态度。

    离别时,满怀不舍

    这两年的浸透与交流,他理解并爱上了这座江。初遇时的不解和困顿,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不确定感,无需受到任何责备,面对这样的情景,需要的是时间、努力,以及耐心。

    现在终于明白,他所面对的那些人,对于自己这个异国人,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去理解和相处。

    当尝试理解一个地方时,喜爱也就由此生发出来了,他喜欢涪陵,喜欢它的不可预见性,这是一个充满人性的地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彼得·海斯勒(何伟)《江城》尝试去理解,生发出热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ej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