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电影读书读书
我们交错而过,又继续各奔东西 ---《江城》读后感

我们交错而过,又继续各奔东西 ---《江城》读后感

作者: 法语朱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11-24 09:04 被阅读150次

我只用了四天的时间看完了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的书《江城》(446页)。这是我看的何伟的第二部书,上一本是《奇石》。(其中搜罗了他为《纽约客》杂志撰写的有关中国的大量文章。)

彼得.海斯勒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1998年,他以美国“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中国西南的小城涪陵,在涪陵师专和另一位美国志愿者亚当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工作。

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江城》这本书写的就是一个27岁的外国人在“没有铁路,公路非常糟糕、没有互联网、历来是四川省贫困地区”的小城涪陵生活两年的所见、所思、所感。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

以下我引用《江城》中的一些段落,让大家清晰感受何伟出神入化的写作功力:


“(涪陵)没有自行车,是因为涪陵满布石阶;满布石阶,是因为涪陵是长江、乌江交汇处的山坡上密密麻麻依势而建的一座城市。狭窄的街道起于河岸,沿山势蜿蜒而上,狭窄而迂回,加之太陡,无法骑自行车。汽车行至急弯处,总会遇上交通一片混乱。因此,长长的石阶才是涪陵真正的干道,承载着主要的交通任务——逛商店的人拾阶而下,走走停停地浏览店铺里陈列的各种商品;搬运工拾阶而上,成箱成捆的货物压弯了他们的腰。”

“事实上,一切必需品和服务在这些石阶上都可以找到。有商铺、食店,有补鞋匠、剃头匠。在一段石阶的低处,坐了一排道家的算命先生。另一段石阶被两三个牙医占据着,他们干活的桌面上散放着各种锈迹斑斑的器具,针筒浸泡在令人琢磨不透的液体中,被严重蛀坏的牙齿装了整整一盘子——这真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广告。偶尔,一两个农民驻足摊前,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然后拔牙,这时总有一大堆人过来围观。一切都是公开的。理个发也会有人围观。每一次买卖的价格都会被刚好路过的购物者品评一番。生了病,可以在露天坐下来看中医郎中,他们通常在石阶的顶头摆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摊位。摊子上一般有一只凳子,一个装着各种瓶瓶罐罐的盒子,还有一块白布,上面用大字写着:

帮你排忧解难!

专治:鸡眼,乏力,黑痣,看耳。

手术治疗——不痛不痒不出血,不影响工作!”


我阅读他的上一本书《奇石》的时候,就注意到他文风的流畅洗练和无所不在的幽默和自嘲,后者让他的文字读起来极有快感,翻书页的过程总伴随着我怎么也忍不住的笑声。

江城涪陵

在《江城》这本书里,何伟将他的幽默、诙谐和自嘲发挥到了极致,他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为几十年来第一个出现在落后小城涪陵的外国人经常要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人无处不在的围观时那种无所适从、茫然紧张、焦虑恐惧......

何伟的场景描写非常有功力,我最欣赏从28页开始的一个小章节《城市》,他用仿佛工笔画的手法对涪陵小城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涪陵是一个腿的城市-棒棒军青筋必现的腿,老人们佝偻如弓的腿,年轻小姐们细如柳枝的腿。爬坡上坎,你得留神的是脚下的石阶;低下头,你就能看见走在前面的一双腿。在涪陵,逛了一上午的商店而没有抬眼看一眼那些建筑,不但可能,而且是件十分平常的事情。这城市全是石阶和腿。”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

何伟在其后对“棒棒军”的描写也让人叫绝,我无意再大段引用书中的精彩句子,单从以上浮光掠影引用的几行文字里读者已经可以感受到他纯熟扎实的写作功力以及翻译者李雪顺行文的流畅和练达。

译者李雪顺是作者在涪陵师专的同事,如今他已经是该校英文系的主任,他对涪陵本土文化和语汇的了解让他在翻译过程中驾轻就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文字的酣畅让我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版本。(何伟2011年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寻路中国》的翻译者也是李雪顺。)

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大力实践者,何伟具有细致入微的惊人观察力,在他到了涪陵半年后,在克服了最初的紧张和焦虑后,“在中国有的是时间”的他平日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进城漫无目的地闲逛,和随便什么人几个小时地闲聊。

《江城》英文版

何伟每天雷打不动地在公园、茶馆、小面馆、路边烧烤店闲逛和闲聊,对涪陵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一点一滴地观察并真实记录下来。我是通过这个外国人的眼睛更真实地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个急剧变化的中国小城各色各样涌动的泡沫: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移民的安置问题、在大坝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物的肆意破坏、疯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对金钱的极度膜拜、中国的男女不平等、娼妓现象、婚外情泛滥、198x年学.潮、FLG练习者......

《江城》用最真实的笔触微缩了快速建设发展的中国在历史的巨变中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问题,困惑、矛盾和挣扎......无怪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大学把《江城》作为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必读书目。我倒觉得,中国人想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更有必要看看《江城》这本书真实客观的叙述。

《江城》中文版

关于《江城》有太多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我的感想太多,无法一一道来。希望你在看了这篇读后感后也能去读这本妙趣横生又充满深意的书,分享我的感动和快乐。

(写于2015年12月23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我们交错而过,又继续各奔东西 ---《江城》读后感

    我只用了四天的时间看完了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的书《江城》(446页)。这是我看的何伟的第二部书,上一本是《...

  • 交错而过

    我随着北往的火车行在一月的冷风,向着小城。 你银铃的笑开在冬季那飘雪的城。 五月的暖风刚来,你脚上的寒才去。而轰隆...

  • 温习――读鲁小南的某诗而作

    7 我们也曾温习 温习我们的彼此 远了又近了 那些不曾言说的秘密 故园枝丫交错的花径 是极易走失的 你擦肩而过时 ...

  • 二十三年的回首往事(一)

    时光匆匆而过,一晃二十又三年,从那一天我们离开校园,从此各奔东西,偶尔我们还能遇见,还有很多人都未曾碰面。 那是一...

  • 我们相爱过,后来又各奔东西

    1. 13年的清明节前,宿舍楼下的樱花开得很嚣张,大朵的粉团挤作一堆。 大鹿送我回寝室。到门口时,大鹿突然把手伸到...

  • 在夜里绽放的烟花 第一章 初入江湖1

    平江城还是这样绚丽。一条大江穿城而过,在两岸灯光的辉映下,水中游轮若即若离。夜晚的平江城是一颗明珠,又仿佛一位从山...

  • 我们

    那天 风起花落 我们 目光交错 然后 粉色泡沫 最后 是劫是祸 然后 放弃承诺 我们 擦肩而过 那天 没有结果

  • 这世间繁华太多,人影交错而过。

    想念那种便宜干冰蒸腾的甜味~汗涔涔的胳膊粘住旁边甩头女孩的长发,地上是啤酒矿泉水汗液的混合物咯嘣咯嘣粘鞋底。 精瘦...

  • 历史

    我们与我们擦肩而过,咽喉交错 我们与笔墨相拥而合,孤鹤鸣唳 我们当看到—— 山川不会醒来 连绵之中放弃亲人、秋收以...

  • 三行诗●错

    你在黑夜醒来, 我在白昼睡去, 时光交错,擦肩而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交错而过,又继续各奔东西 ---《江城》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kx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