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阅读有关苏东坡的书,第一次是林语堂《苏东坡传》,这一次是《康震讲苏东坡》,感觉这次经过康震老师的解读,对苏东坡的一生了解得更透彻些,林语堂前辈的版本可能文言文用得更多一些,且没有逐句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所以有些地方不是那么好懂。
先来大概说一说苏东坡的一生,青年成名:21岁就中了科举考试第二名从而名扬天下,由于母亲突然离世,在守孝三年后官拜凤翔判官----市长的助理官,相当于市长的秘书。三年后回到朝庭进了直史馆负责编国史,直到36岁,由于王安石变法,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一,被调任杭州通判。
8年中,先后担任杭州,密州,徐州三个地方的行政首长,而且政通人和,与民为乐,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好官。
直到44岁调任湖州知府,这时被奸人所害导致锒铛入狱,在狱中关了130天,经多方施救,保得一命,然后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岗),担任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县级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是没有实权,且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只发一份微博的实物配给。
可以说从市长到武装部副部长,这样的打击,很多人应该会觉得命运不公,然后就抱怨重重了。
可是苏轼没有就此而被打倒,而是带领家人勤勉务实,苦中作乐,脱下文人的长袍,空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开荒种地。
“经过多方申请,政府批给苏轼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坡地,而这块废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且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看到这里我真是佩服苏轼,这样一种敢于直面人生困难,敢于放下身段,从实际处解决人生困难。要知道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是人活下来的第一大事,这个时候要那些虚的东西如“文人的清高”或说“文人的名声”,其实没有任何意义,还是吃饱饭不饿肚子来得更实在。
在一般文人看来,开荒种地本来就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不过一块废弃的坡地,却偏偏称作什么”东坡”?一介犯官,被贬偏隅之地,穷困潦倒,却还要自称什么“东坡居士”?简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没错!这就是苏轼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是康震老师的原话,也是苏轼最让人觉得敬佩的地方,上得了高台也下得了民间,这样的文人才是我辈俗人最需要学习的地方,无论人生境遇如何,都能坦然面对。
说得再直接点就是:钱多就多花,钱少就少花,人生没什么大不了,既然来了这个世上,就要好好地活下去。
其实这个时候还不是苏轼人生最惨淡的时候,后面还有更沉重的打击。但苏轼照常能平常心面对一切变化。
在经历最惨淡之前苏轼还经历过一次人生巅峰,在黄州任职4年2个月后,被调回中原地区,在50岁时回到朝庭开始担任重要职位:
1085年5月,苏轼50岁被任命为朝奉郞,登州知府,官阶七品;同年7月,任命为礼部郎中,官阶六品,负责朝廷的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同年12月任命为起居舍人,官阶六品。
1086年,51岁,3月任命为中书舍人,官阶四品;9月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阶正三品。皇帝特赐官服一套,金腰带一条,金镀银鞍辔马一匹。距离一品大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1087年,52岁的苏轼开始兼任经筵侍读,给小皇帝赵煦即宋哲宗当老师,对传统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能够做到帝王之师,真是最荣耀的职位了。
这正是苏轼的人生巅峰。但由于苏轼张扬且有些口无遮拦的个性,再加上朝廷内的洛党,蜀党和朔党之间的党派争斗,苏轼又受到排挤,最后只好申请外调。
1089年3月,54岁的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浙西兵马钤辖兼杭州知州,相当于浙西路最高行政长官兼杭州市市长。接下来5年时间,先后担任杭州,颍州,扬州和定州四个地方的知州。
但从1094年开始,苏轼却一贬再贬,先后任英州(今广东省英德)知州,6月再贬为宁远军(今广西容县)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县东)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人生真是一场笑话,一场大梦,经过了人生的奋斗,磨难,苏轼在人生轨道上转了一大圈,又重新回到了被贬谪黄州时的境况,又一次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由当地看管的犯官,这对苏轼而言真是情何以堪!”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的确是他当时的心情写照。
在惠州呆了3年左右,再次被贬琼州(今海南琼山)别驾(知州的佐官),昌化军(在今海南儋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琼州是当时堪称最边远,最险恶的蛮荒之地,被贬到此地实在是无更远处可贬了。
对于贬到海南,苏轼说,自己就像是小蚂蚁不慎跌入一小片水洼,以为落入大海,于是慌慌张张爬上水洼里的小草叶,心慌意乱,不知道会漂向何方。不一会儿,水洼渐渐干涸,可怜的小蚂蚁终于生还,见到自己的同伴,痛哭流涕地诉说道:“刚才好危险啊!差一点就见不到你了!”
从我们人类的眼光来看,小蚂蚁不是很可笑么?依次类推,我苏轼目前落到儋州(今海南省),暗自伤怀,自怨自艾,好像非常不幸,但从宇宙天地的角度来看,我的这种哀叹不也像小蚂蚁一样可笑吗?
康震老师评这一段:苏轼之所以是大文学奖家,又是大思想家,正是因为他的思想从来没有因为生活本身的艰苦而趋于干涸。这种艰苦的生活反而给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驰骋天地的艺术想象力;是这样一种苦难的生活,让他的笔变得更为灵动、更加飞扬。
说到这里,苏轼的心态就完全明白了,其实就是随遇而安,苦中作乐。这个时候的苏轼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人生很多事也看淡了,享受过荣华富贵,经历过人生低谷,即使人到老年走到人生最低谷也能淡然以对了。
看完苏东坡的一生,我才明白为何那么多人喜欢这个苏东坡,我想主要因为以下三点:
1. 真性情,苏轼敢于说真话,这一点是优点也是缺点,在对待朋友上真诚说真话可以赢得人家的信任;但在官场上特别是朝廷党派争斗中说真话容易得罪人,这也是苏轼锒铛入狱,老年一贬再贬的原因。
个人一直喜欢这种真性情的人,不喜欢那种肚子里算计心眼多的人,其实算来算去算自己。
2. 在任地方官之时,一心为民,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这里不再多说,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
3.无论顺境逆境,能坦然接受,特别是逆境时敢于面对,随遇而安,积极向上且以苦为乐。这是个人最佩服苏轼的地方。
其实想开了没有人的一生能够顺风顺水,人生有巅峰必然会有低谷,当我们遇见低谷的时候,如何迎难而上,顺利走出低谷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地方。
而苏东坡用他一生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那就是随遇而安,苦中作乐,积极面对,这样才能迎刃而解,最终走出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