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师生

作者: 湖溪钓翁 | 来源:发表于2024-04-20 07:24 被阅读0次

            一九八三年,初中毕业的我们赶上了一个新政策——国家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师范生。

            七月初中考放榜,我在鸾山中学排名第四,其中英语五十八差两分满分。根据成绩,前面十七人参加中专考试。

            中专考试时间为七月十五日,考点设在攸县五中。

            其时正值“双抢”时节,我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之一,父亲体弱,妹妹年幼,我是抬打禾机的不二人选。权衡再三,家里给我出台了一个“半工半读”方案:上午打禾,下午读书。于是,每天下午,我便有机会在伸手可以摸到楼栿的小空间里闭门备考。

            十三日,大姐两口子来家帮忙“双抢”。让我没想到的是,姐夫竟把他的“上海”手表借给我带去考试。那时的手表绝对算得上奢侈品,我们这一届127个人,只有24班的毛同学尹同学两块手表。

            十四日早餐后,我们要赶到学校集中。临走时,母亲郑重地递给一个小布包,我接过用手捏了捏,里面不是大蒜苍术狗骨头而是一些米粒。母亲嘱咐我考试时带着,就不会发心慌。

            十四日十点左右,留德老师带我们到琴陂搭汽划子。大家都是第一次坐船,一半人晕得厉害,翻江倒海,胆水都呕出来了。到大坝下船后,大家跑步下码头赶班车。班车经过酒埠江,两旁闪过几幢三层建筑,我们欢呼到了终点。几位民师考生笑话我们没出过鸾山,告诉我们到县城还有四十多公里。

            在班车上摇晃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二所”已是一点过后,简简单单地用过午餐,回房间拉上窗帘放下蚊帐午休,房子里静悄悄的,头顶上两把大吊扇呼呼地转着,外面法国梧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闹着。

            第二天考试,带队老师领着我们从二所出发途经体育场攸县师范法院到达考点。

            说出来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两天的考试糊里糊涂竟没有一点感觉。左同学考前那个晚上一次喝掉了一瓶补脑汁,一夜无眠,第二天连小便都是补脑汁味;刘同学几个晚上偷偷外出到十字街吃了西瓜,最后老板还多找给他们几毛钱;陈同学途经师范的时候,还特意摸了摸师范门口的那对青石狮子……这些故事都是归途中,在班车上汽划子上听到的。

            一周之后,学校组织入围学生进行了面试前的强化训练。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还传授了一些答题秘诀。伏帮老师帮忙选了几首歌供大家参考。

            面试体检仍旧设在攸县五中。我的面试官是个又高又瘦的老者,回答完“你为什么会选择当老师”后,他让我表演才艺。我吃力唱完《牡丹之歌》后,他问我:“你们学校就教了这一首歌?”面试出来之后我才知道:前面的贺同学余同学唱的也是“牡丹”。

            面试之后是体检。回家时,男生们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这第一次在陌生人面前脱得精光的经历。所有的话题都集中在肚脐眼以下。

            “鸾山中学考了两个一师,六个攸师!”不久,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迅速在鸾山传开了。

            拿到录取通知书,已是八月中旬。忙完转粮转户口转组织关系这几件事后,父亲破天荒地带我去走亲戚。我们走兰村走上龙走东院走江边,我们一边听着来自亲戚们祝贺的话,一边二元伍元十元地收着亲戚家的那点“意思”。莲花堂姐给我汇来了二十元,大姐给我做了件尼龙衬衫,姑姑给了我一个枣红木箱,姑父答应给我买块手表。

            我想,《项脊轩志》中大母说的那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矣!”也是父亲当时最想说的吧。

            到攸县师范报到时,教务科旁边的那棵石榴还开着大红花。

            与我们中师生一起报到的还有民师班四个班的学生。在大礼堂报到处办完入学手续后,班主任陈素芬老师领着我来到203寝室并给我安排了床铺。这是一个混合寝室,我们79班7人,还有78班的易涤非、谭新林、肖朝华三人。

            哥哥待我办好手续后就回家了,我开始了三年的中师生活。

            攸县师范并不大,似乎比鸾山中学小了很多。

            校门是一对威风凛凛的青石狮子,正上方是从伟人一信封上借过来的“湖南攸县师范”几个大字。从校门进去,右边是传达室商店车库,往里走是教师宿舍,有一层的筒子楼,有两层的普通房,最后一排是四层的单元楼。校园主干道左边是生活区:穿过一幢二层木板楼是四层女生寝室;女生寝室南边是刚竣工的四层“教授楼”,三室一厅一厨一卫;“教授楼”南边是三层男生寝室。校园主干道右边石榴树旁是二层木板楼,这里有教务科和医务室。教务科右拐是四层教学大楼,教学大楼前面是花园假山和宣传栏。教学楼和二层民师班教室之间是篮球场和水塔。教学楼与“教授楼”中间是学校大礼堂。男寝室与食堂相望,中间隔着大操场。食堂南边是锅炉房开水房和男浴室北边是女浴室。大操场上有一株百年老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中师开设的课程有语基、说话、文选与写作、逻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音乐、体育、美术、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数学教材教法……从我们这一届开始不开设英语,教英语的李淑媛老师经过培训后成了我们的心理学老师。数学、物理、化学也比高中教材浅了很多。国家大概是对我们这一批“掐尖”招来的学生不放心,便从课程设置这个源头上“团灭”了我们。

            在教坛上摸爬滚打近四十年,我发自内心想说一句公道话: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中师!

            黄淘安老师是我们的说话课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正宗的普通话,那标准的发音、那颇有味道的儿话音,令人着迷。她指导我们朗读小说《药》片段时,我们仿佛被带到了那阴森恐怖的“人血馒头”交易现场。最难得的是她还带领语文组的老师给我量身编写了一本《口语教程》。

            有了口语教材,我们的早自习大部分时间花在“推普”上。  广播里有校级推普员带读,各班有班级推普员检查落实,走廊上还有值日老师巡查。“大师傅,我买三两米饭,一份炒肉片,一份……”这些在广播里反复推送的“推普”内容每一个中师生大概都还记得。

            说话课上的情境练习,期中期末的口语测试,还有各级朗诵比赛,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普通话水平。

            夏振莲老师是我们的音乐老师。第一堂音乐课便对我们进行了摸底考试。全班四十二人,只有少数几位同学认识简谱里的“doremifasollasi ”,其他同学近似白卷。

            夏老师真有办法,她结合我们的实际,选择我们熟悉的旋律作素材,自编了一套简易教材。她教我们“多来米发索拉西”,教我们音高时值休止符……一遍两遍十几遍,让我们打着击拍跟着哼,帮助我们找感觉。为了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她有时还把从广播里听来的新歌《故乡情》《风雨兼程》第一时间推送给我们。

            一个学期下来,在熟悉的旋律中,我们不但轻轻松松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还能咿呀呀视唱一些简单的乐段。期末考试:随机抽题,稍作准备后即开始视唱。我不幸抽到一条基本上是十六分音符的高难乐段。庆幸的是:三分钟准备后,我居然很流畅地唱出来了,夏老师给了我97分,还当场表扬了我。

            有了第一个学期的基础,后来的视唱、五线谱、风琴我都学得轻轻松松,期期拿高分。

            我们人人会弹风琴,男生人手一支笛子一把口琴,老阳和黎明合买了一把小提琴,青山同学还拥有班上唯一一把吉他。

            中师诸多学科中,我最担心的体育。陈英军老师一脸严肃配上黑胡子黑皮肤,想想都让人后怕。队列队形、长拳等内容我还凑合,跳箱、跳山羊、背跃式跳高等项目,对协调能力超差的我来讲,简直就是噩梦。为了考试不挂,只好临考前早早赶去摆满器械的大礼堂排队练习。谢天谢地,由于自己舍得下功夫,中师三年我的体育竟然没挂过。跟那位因体育补考没及格而留级的茶陵兄弟比起来,我算是幸运儿。虽然害怕体育考试,但我还是乐意上体育课,因为看陈老师各个项目的示范,确实是一种享受。

            中师的素质教育搞得好,还得益于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我们这一届开设的社团有美术书法文学社篮球二胡无线电笛子风琴声乐等十几个,学校要求每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每周三下午是社团活动时间。

            我是美术兴趣小组中的一员。每周三下午,我们跟陈关平老师学习素描、学工笔画、学写意画。在当时,全校数美术兴趣小组办得最好。周三下午、每餐饭后、晚自习、双休日,大家都在画室画石膏、画人体、画速写……社团成员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蔚然成风。我之所以能在毕业美术作品展览时拿到一等奖,全归功于陈老师、贺老师和我的画友们。

            陈英军老师麾下的篮球队三年如一日,也是学校坚持得最好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的一个社团。除周三下午外,每天晚饭前都要进行体能训练:压杠铃、练跑步……班长老阳是篮球社团最大的受益者,篮球影响了他大半生。

            杨世和老师绝对是一位全科老师,钢琴二胡画像裁判样样精通。他曾开设画像社团,许多同学跟他用九宫格炭粉画黑白像画彩色像。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带的二胡社团:有一次晚会,杨老师带领他的几十名弟子一起拉《赛马》,观众似乎看到了几十匹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班上的晓玲同学是杨老师的女弟子,她的这一爱好还直接影响到她的女儿。

            吴金辉老师带的是一个高大上的无线电社团。学校提供元件烙铁和焊锡,学生在吴老师的指导下组装收音机。几节课下来,班上的智慧同学便成功组装了一台收音机。听着收音机里播出的流行歌曲,同学们羡慕死了。毕业之后,智慧同学仍痴迷于无线电,在业界小有名气。

            中师三年,每周看一次电影或看一次歌舞。每次文娱委员发票时,一些男生便通过换票的方式与他们喜爱的女生坐在一起,共享美好时光。可惜的是,班上竟没有一对成功。

            令中师生忘不了的还有比一般家庭好得多的伙食。

            我们第一个学期是吃围桌,八人一桌。女生吃得少,我们很希望与女生一席。从第二个学期起,凭票吃饭。一个月的伙食费为十元五角六分,每月发一次餐票。从生活委员宋春娇同学手上接过那一捆不同颜色的餐票,同学们便开始制定一个月的用餐计划。早餐一个包子两个馒头四分钱,中餐晚餐多为一角五分的“三丝”。如果中餐偶尔奢侈地吃了一次两角钱的红烧肉,晚餐只能吃一角钱的百页豆腐或两份五分钱的蔬菜了。

            早自习“推普”结束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同学们便陆续去食堂等饭吃。食堂那厚重的铁门好几次被早到的男生们推倒,学校高层怀疑学生没吃饱,多次督促后勤在菜品数量和质量上努力整改。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瞬间,我们已进入忙碌而充实的毕业季。

            结束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已是五月中旬。接下来便是接踵而至的各种活动:评选“优秀实习生”,撰写毕业论文《实习归来话教改》,准备毕业书画展览,拍摄毕业照,听“全国劳动模范”马安健老师和“全国优秀班主任”谭丽君老师的主题报告……

            在那个石榴怒放的夏天,我们怀着教育初心从攸师出发,走向了广阔的天地。

            我是中师生,我不后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是中师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jy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