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书单:
《刻意练习》
《异类》
前一阵写完美国大选,无所事事看微信,发现一个群里在语音讲课。这是一个自媒体群,不定期邀请行业翘楚来做书籍分享、企业经验分享等。
群里的分享向来以语音形式进行。因为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主讲人已经嗖嗖发了十几条60秒语音。我也索性点开第一条,放在桌上听起来。微信方便的地方在于连续的语音会自动播放,因此整个过程还比较惬意,没有什么中断。
这一次的主讲人是是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老师。这几年他也是非常努力的工作,樊登读书会有自己的会员制服务,入驻罗辑思维“得到”APP的付费专栏,原来还在时不时地做微信分享。
这一串印象,让我对他的分享迅速产生兴趣。
这次分享的是一本书:《刻意练习》。
»»
简单地说,刻意练习就是强调通过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突破个人“舒服区”的训练计划,显著提升练习者某一特定能力的做法。
该书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大部分人对他们并不熟悉。不过,他们的理论所延伸出的另一个观点,可能你会听过:“一万小时理论”。
社会学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异类》中,格外推崇所谓的“一万小时理论”:
很多专业性的工作都需要长期坚持,坚持时间够久,才能达到外行望尘莫及的高度。而“一万小时”,就是对这个时间的粗略归纳。
作为格拉德威尔笔下的又一个畅销概念,“一万小时理论”具备了能够流行的诸多要素:简单一目了然、数字明确具体、朗朗上口、听起来逼格高……而最重要的,是它的内涵迎合了每个人心里乐意接受的观念:做什么都要心无旁骛,别想太多,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这大概是最学术的鸡汤了。
格拉德威尔的鸡汤,让我想起大学时期,英文系教授分享的一个观点。所谓"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其实是不准确的。真正能够提升能力的,不是没有方向的练习,正所谓"Perfect 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这个观点,和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的分析相似,是对“一万小时理论”的纠正。
»»
在《刻意练习》中,作者将目的性训练过程拆分成了几个环节:有目的练习→快速进步→遭遇瓶颈→为了突破而持续抓狂→突破→重新循环,继续有目的练习……
这就像游戏中的打怪升级一样。每个关卡的BOSS就是瓶颈,打败它们,就能突破瓶颈,通关升级。然而这比游戏有趣得多——因为它非常真实,而且,可以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
作者用大量篇幅,介绍了他们所做的一个关于记忆力的实验。要做的事很简单,念一串数字,让志愿者尽快背出来。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名叫史蒂夫。起初,史蒂夫可以背下5、6个数字。慢慢的,数字量增加,每一次答对,就继续增加;答错就减少,以此往复。到了第16次练习时,史蒂夫可以背出20个数字组成的数字串了。
这时候,他开始遭遇明显的瓶颈,不论怎么办,都很难再有提升。经过了痛苦的摸索,史蒂夫渐渐整理了一套复杂而有效的数字记忆套路:比如他会把3、4个数字归为1组,几组为一个轮回。然而实际操作中,他的记忆方法要比这复杂得多。这样,他突破了最初的瓶颈。当数字串增加到50-60时,瓶颈再次出现。史蒂夫不得不继续改变记忆策略,以便更有效的记住更多的数字。
最终,经过两年的训练,史蒂夫创造了一气复述82个数字的记录。
史蒂夫和我一同进行了二百次练习,所有这些练习结束时,他能记住82个数字了。82!以下是史蒂夫记住的82个随机数字:
0326443449602221328209301020391832373927788917267653245037746120179094345510355530
想象一下,在听到别人向你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念出这82个数字后,你能把它们全部记下来。在我们的实验持续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史蒂夫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刻意练习》
»»
在有目的的练习之后,遇到挫折,寻找破局方法,继续向最初设定的目标前进。这样的过程,是每一个曾经进行过系统性训练或培训的人都有经验。在史蒂夫的实验过程中,艾利克森也在和其他志愿者一同工作。他发现一个现象,尽管每个人都会在遇到瓶颈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而且很多人也能够总结归纳出和史蒂夫类似的办法,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坚持下去。后来,在寻找新的志愿者时,艾利克森决定更多在运动员、音乐家、舞蹈家等人群中挑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过长期专业性训练的经历。
有刻苦训练的经历,这些志愿者更容易坚持下来。不过,这并不是说没有训练的人就做不到。作者提到了两点让人坚持下来的理由:
一是持续的正反馈,具体地说,就是练习者确实能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愉快甚至兴奋;二是更愿意接受挑战的性格。
显然,正反馈的作用更明显。想想你曾经辛苦数日、数周,最终完成工作并获得同事领导的称赞时的感觉,就明白了。
就像每家公司在团建时都会找人给员工打鸡血,告诉大家“要充满激情的面对工作”一样,正反馈的作用,确实是让我们“充满了激情”——妈的我竟然做到了!我好NB!此时此刻,我们正处在人生中一座小小的山峰顶端,自我感觉良好中……
然而,这样就大功告成了吗?呵呵呵。
《刻意练习》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作者的实验和研究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个过程还可以继续循环下去;练习者可以更上一层楼,变得更NB。这也就是为什么,史蒂夫能够从最初只能复述5、6个数字,到8、9个,20个,50个,一直到82个的原因。
我们所认为的自身极限,似乎是一堵墙,其实它也可能只是一层纸。
»»
最近在写作时,也频繁遇到瓶颈。去年开始尝试社会评论和知识分享,并且从最开始,我就在寻找一个能够推一及百的“套路”。因此,每当遇到合适的选题,我常常从搭建框架开始。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急于在动笔前攒个骨架,并非逻辑上的需要,而是求套路心切。
框架搭好了,接下来开始大量阅读和分析——以此来填充内容。起初,这样的方式蛮奏效,然而有一个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写作的过程被割裂。
整个过程就像在写无数个小片段,彼此没有强烈的关联,也不是一气呵成。因此,每一个片段,哪怕只有寥寥几十字,也需要从头开始构思,起笔。这样一来,费时费力不说,写出的东西也支离破碎。
如同史蒂夫在数到8、9个数字遇到的情况一样,我开始寻找改变的方式。旧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先预设了一个未必准确的框架,这框架就像坚硬的围墙,把连贯的思路切割成了一间间“牢房”。这样想来,解决方法倒也显而易见:拆掉围墙,直接上手码字。于是,我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强化了做笔记的环节:不管怎样,先把想到的写出来再说。这时候,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段思路连贯的笔记,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引子。
有了它,搭框架的环节,参考更多资料的环节,都可以暂时放在一旁:此时最重要的是,沿着笔记的方向,继续写下去。这办法着实有效,上个月接连更新了8篇文章,充分印证了它的效力。
»»
回到《刻意练习》。
在微信群里,樊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已经开过几年车了,每次开车时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哪只脚放在哪,什么时候换挡,什么时候看反光镜吗?不会了。这些动作已经形成了无意识的习惯;正是因为无意识下就能够完成这一连串复杂动作,才说明你已经“会”开车了。
象棋大师也是如此。专业棋手之所以专业,不在于临场发挥,而在于他们早已经把成百上千张专业棋谱熟记于心,只等棋盘开局,对手出招,就可以大致预判出接下来的大局走势。
这些都可以用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解释:心理表征。作者用词未免玄妙,其实很好理解:
说白了,就是通过大量专业性训练,形成做某件事的惯性:事情一开始,马上心里有数。
写作这件事情上,下一个等待我的瓶颈,正是心理表征的构建。
对于职业作家和撰稿人来说,写作的套路其实已经刻在脑海里。看到选题,就可以预估出一篇文章的逻辑和节奏;里面需要涉及哪些环节,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在旧方法里,我预先设定的框架,便可以看做是对写作“套路”的一种摸索,只不过,没有找对。
»»
尽管《刻意练习》否定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里提到的“一万小时理论”,但这并没有阻止艾利克森和普尔把它写成畅销书。为什么?其实《刻意练习》本身就是一本高级鸡汤,而且非常有营养。
作者在书中否定了三种长久以来的错误认识:
第一,基因决定能力,有些人生来就比别人强;
第二,只要功夫深,什么杵都能磨成针;
第三,只要努力,就能提高,别的不用考虑。
他否定了先天基因优势的论调,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认定,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科学的专业训练突破所谓的极限。同时,作者纠正了格拉德威尔给人造成的误解:似乎只有长时间坚持(一万小时啊!),才可能登峰造极。事实上,通过有目的性的刻意练习,人们往往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突破。
如果你正打算好好打磨自己,这本书值得一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1/b341d165ac8f4dc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