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张的是儒家的仁政,那么根据我们后面的角度看来仁政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理方式,并且孟子也给出了实践的方式。
孟子曾经总结出6+1,其中6就是“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尊重老者。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六点就是让人民过得更好一些,这样可以让人民认识到自己在现在的国家是比较容易活下去的。那么为什么尊重老者要单分一个呢?为什么没有合在那个六里面呢?其实我觉得是因为老者在世上生活的时间比较长,那么他见到的事情以及经历过的时代也比较长,那么他就有一些经验。打个比方,一个平民老百姓从秦生活到了下一个朝代。那么那个老者就知道秦是为什么而灭亡的,因为他是最底层的人民,而最底层的人民对于这个国家的生活难不难是最有见解的。
然后就是减轻刑罚与赋税,在孟子的战国时期像秦和楚这种国家是比较不在乎底层百姓的生活的。可以说他们亲手把底层人民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但是如果梁惠王采用了孟子的建议,那么在很多国家都在加强税收的时候梁惠王反而降低税收,这就可以让底层人民更好的生活。并且减轻刑罚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面对自己犯罪的事实,让犯人自首的可能性增大一点,这样对社会也是一种奉献。
并且,孟子还建议梁惠王在打仗的时候少收一点的粮食。因为打仗就需要壮丁,而壮丁又是粮食生产力的主要部分。所以如果君王加强税收,那么家里的妻儿老小便会为了收粮而减少生活的幸福。
那么如果梁惠王遵守了孟子的建议,当时的人民过去都会投向梁惠王的国家。因为梁惠王的国家生活更容易,人民也不是分不清在哪种环境下生存更好。并且如果国家的生存难度降低,那么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教育这样就可以达到孔子所说的庶之富之教之。
那么为什么很多君王都没有采用孟子的观点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当时正处在特别混乱的战国时期,虽然底层人民哀嚎遍天,但一个国家还是君王说了算。所以如果孟子感化一个君王是不大有用的。即使他的国家已经好到可以让全国人民都来投奔他,但是如果别的国的君王不允许这样做,那么也是没有多大的作用。
那为什么梁惠王没有采用孟子的观点呢?因为当时梁惠王的国家已经投入了战争当中,而战争是需要壮丁的,但是壮丁是主要粮食生产力。所以梁惠王已经处于这种两难的漩涡当中了,除非他现在立刻停止战争,才能摆脱出来。但是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如果梁惠王停止了对外的战争,那么梁惠王的国家便会在仁政还没有完全实行开的时候便被别的国家占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