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一个帖子,讲述亲人的离去。突然,想起了很多自己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有关死亡的事件。
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死“,是小学一、二年级(时间久远,已想不起确切的时间)。那时校门口在修路,正对面一个大土坡,把本就不宽敞的路面硬是挤成了S蜿蜒形。平时还好,行人较少,可一到放学,人来人往,尘土飞扬、充满着低龄孩童的张扬叫嚣和初中生的青春洋溢。没有人说要注意交通安全,也没有人来安排栏杆预防事故。事情就那么发生了,一辆运土的拖拉机货车撞倒碾轧了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孩子的母亲看到现场后直接晕倒,送院抢救。此事,是听哥哥说的,出事的学生和他同级不同班,非常优秀的一个学生,当天正好公布期中测验成绩及试卷讲解。因此,比其他年纪晚了那么十十多分钟放学。结果,还沉浸在喜悦中的学生,就此带着来不及向父母报告的好消息,而永远的离开了。下午上学,只看到校门口那一滩红得刺眼、厚厚的血和在寒风中抖擞,窝在校门口墙边、带着血迹的试卷。
第二次,是初中,那时还未搬家。前一排楼正中那个单元三楼的阿姨自杀了,原因不明。(那时父母把我们当小孩子,从不当面讨论这些事)。走得那个阿姨有个儿子,是我的学弟(当时上的是单位的子弟学校,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是同事),现场就是他发现的。那天,阿姨破天荒地送已是初中的他上学,一路上交代了很多很多,多得心大的他都隐隐感到不安。这小股不安经过一个下午的酝酿,形成了一股强烈的不详感。于是,放学的他推拒了往常必踢的足球,匆匆赶回家。独自一人,在夕阳落日余晖投射下的昏暗家中,一个屋一个屋的叫喊、寻找着母亲。不安疯涨,最终在洗手间发现了上吊的母亲,当场瘫倒。回过神来后,不喊不叫,挣扎着把已冰凉的母亲放下来,然后就那么默默得坐着,看着夕阳余晖一点点消逝,黑按逐步浓缩、厚重,直到他父亲回来。
第三次,还是初中,案发现场就是住宅楼旁的那条马路,在扩修。爸妈的一个同事骑自行车带着儿子和女儿,去做什么不知道,也许回家吧。骑得是前面有大横梁的那种自行车,儿子小,坐前面横梁上;女儿大,坐后座。路在修,窄不说,土疙瘩还到处都是。骑行在上面,颠簸不停,且尘土飞扬,时不时还得避让后面尖声鸣叫、飞驰而过的汽车。事故就发生在那一刻,尖声鸣叫的汽车惊到了后座的女儿,下意识地跳下自行车,可能动作有些大,骑车的母亲没有准备,车没把稳,摔倒了,好巧不巧,正好摔在了汽车驶来的那一侧,母子当场殒命。女儿留在人间受着世人非议。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有像现在这样提倡礼让行人、不随意鸣笛,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吧。
第四次,大学暑假,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听到了窗外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循声望去,前一栋楼一楼某个院子的门前聚了一拨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圆圈中央,一个中年妇女趴伏在一个中年男子身上,痛哭着,不时起身,冲着人群中的某个人狂吼着。周边的老少、男女都在哭,无人上前劝慰。后来,听妈妈说,那家的老太太,因为与儿媳关系不睦,觉得生无可恋,安排好一切,把自己多年的积蓄交给了小孙子后,就此离家不见了。等家属发现不对劲时,已是2天后,报警找寻,却接到了邻区派出所的认尸电话,人是在边远郊区的一个水塘里发现的。那天,看到就是,认尸当天,女儿上门来哭骂嫂子的不孝。
再后来,大学毕业后,出来工作,租住在一个老旧小区。可能是因为小区老,大部分都是原住民,且年龄偏大吧,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某个楼门口前搭着灵棚,哀乐阵阵。刚开始还有些怕和哀伤,后来也就习惯了。
现如今,更多的是收到身边曾熟识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离去的消息。感慨、悲痛、怜惜……
时光无情,岁月不可逆。面对死亡,我们终将会从一名看客,到亲历,到成为主角,最终为此画上句号。再来,就是人家的传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