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爱为名,我们活得并不快乐

以爱为名,我们活得并不快乐

作者: 是易欢呀 | 来源:发表于2023-04-21 21:19 被阅读0次

    昨天跟侄女聊天,不自觉地她又跟我聊起了父母对她的各种期待以及“以爱为名”的绑架。尽管我知道她一直跟父母关系不好,也知道她并不是她父母嘴里描述的那样毫不懂事,但昨晚跟她的对话还是让我震惊非常。

    我在想:父母所谓的“为你好”真的能为你好吗?是不是只有按照社会规训和父母期待的样子长大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01

    我在家中排行老二,按照老家的规矩侄女称呼我为二嬢(打字中实则为二娘),我不喜欢这个称呼,我喜欢她叫我小姨,但实际上我们的关系更像是形影不离的姐妹。

    她十三岁,从她还在娘胎开始我们便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我考上大学走出小城我们才第一次分开,但期间的联系从未间断。

    我初高中上学放假的时间几乎是和她一起度过的,我带她逛过公园,去过学校,带她见过我的朋友,和她一起参加同学聚会……。一个大孩子带着另一个小孩子一起长大,自然而然,我们的关系更为深厚一些。

    她小时候很活泼,学过舞蹈,喜欢画画,学习成绩也不错,又作为家里唯一一个小孩,自然而然得到全家人的关注与认可,伴随她左右的是赞美与呵护。那时的她还是无忧无虑的。

    后来,比她小好几岁的弟弟降生了,全家人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年纪更小的弟弟身上,教导她要照顾弟弟,凡事让着弟弟。她日渐长大,自主意识逐渐觉醒,她不再事事顺从大人安排,也对网络世界里电视和手机带来的快乐深深迷恋,成绩一落千丈。一边是乖巧听话学习优异的小男孩,一边是不服管教不爱学习的大女孩,好像任谁听了都会更爱男孩几分。

    父母开始将两个孩子进行对比,夸奖男孩的同时不忘对女孩进行批评式教育,以此期待她能懂事上进。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也将她和父母的关系推向了深渊,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深陷其中,痛苦不已。

    在这段关系中,尤其受害的是两个女性——侄女和我姐。

    02

    我姐高中没念完就外出打工,后来在工作中认识了我姐夫——一个时而温柔时而暴戾且同样没读过多少书又不爱思考学习的男人。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道路,他负责赚钱养家,她负责貌美如花。

    姐姐早早结婚生子回归家庭,现在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每天主要任务是接送孩子、洗衣煮饭、做家务……,她被困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能关注到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和周围别人家的孩子,把孩子是否表现优异和自己成功与否划上等号。所以,当她从孩子身上看不到希望、自己为家庭的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她感到悲伤和绝望。

    她想出去工作,但养儿育女的责任又让她走不出去。无学历、无背景、无工作经验,这样的“三无”女性要在小城市找一份能买社保的工作简直难上加难。每到这种时候,她就很羡慕我和弟弟,读书、工作、看世界。

    她在回忆自己当初辍学的经历中说道:“那时候家里穷,加上周围同龄女孩都开始打工赚钱,自己也便不想读书了,想着要是自己也赚到钱就好了”。

    正是这样的经历塑造了如今紧张缺乏安全感的她,她不希望侄女重走她的弯路,她希望她多读书,未来能过与她不一样的生活,去到不同的阶层。

    姐姐有错吗,没有。

    侄女有错吗,也没有。

    那错的到底是谁?

    03

    我试着梳理她们之间的关系,一方是望女成凤且把自己的成就与孩子的表现挂钩的父母,一方是渴望自由但在现阶段又无法逃离的孩子。在这段关系中,我姐是强者,侄女是弱者,当姐姐的抱负无法施展时,家庭生活的苦闷使她只能把情绪发泄在比她更为弱小的侄女身上,侄女的不上进、不勤奋、不务正业、贪玩好耍,如此种种都成为她抨击的对象。

    她的指责和侄女的反抗就像一把两头尖刀,让彼此都伤痕累累。我见证过她俩不下十次的争吵,但从没预料到彼此缔结的心结已经到了如此不可逆转的状态。

    最初和侄女聊,我劝她多跟妈妈沟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妈妈,她都拒绝了,原因在于之前很多次的尝试沟通换来的都是毫无回应的反馈。

    “她只会觉得她对,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她这样写道。更让我伤心难过的是她认为“妈妈总觉得我是个麻烦”,这句话她一晚上对我说过两次。

    我姐并未说过这样的话,但我开始明白有些话不必说出来,孩子会通过行动来判断一切。

    到后来,我彻底意识到她需要的不是大人们声称的可以让你少走弯路的大道理,而是身边人的赞扬,是那种被呵护、被全心全意认可的爱。我不再强求她去理解我希望她能理解的事,又跟她聊起了我自己,把她当成和我同样的大人去平等对话,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去挖掘她的优点,去真诚地赞美她、相信她。

    04

    我又跟姐姐谈了谈,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我曾经分享过很多我的想法,比如多尝试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带着说教的意味去跟她聊;比如别夸一贬一,容易造成心理落差;比如多跟她的老师或者同学的妈妈聊聊,理解现阶段小孩子的个性与共性;比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她们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成长的时代不是一回事,孩子现在的样子也并不完全决定将来的状态,给她点成长时间;又比如降低期待,多关注自己。

    每次就在我以为她听懂了我的“道理”时,没过多久又会传来她们母女吵架的消息,她还是一样会因为侄女不理想的成绩而变得郁郁寡欢,失眠心痛。姐姐满腹委屈地诉说着,我知道她需要的同样是被理解、被解放。

    我不是在责怪她对孩子过重的“爱”,站在我的角度看,她也只是家庭关系里的弱者,我很能理解一个女性的遭遇,也很能理解她作为全职母亲的心情,她也只不过是一个受害者而已。

    我尝试劝她放手,降低期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把更多的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去提升自己。我还给她推荐了办公技能学习课程,好为以后步入工作奠定基础,让自己行动起来,变得更好,才能开心起来。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她和侄女分别待在各自的房间生着闷气,两间房中间隔着的是一道有形的墙,两颗心中间隔着的却是一道无形的墙,我作为旁人在思考着化解别人矛盾的方法。

    05

    在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时,主人公塔拉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封闭被压抑被否定的环境里,当后来她凭借努力去到剑桥学习并获得老师深切赞美时,她感到深深的恐惧。

    “比起仁慈,我更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残忍。赞美对我来说是一种毒药,我被它噎住了。”

    这句话就像夏日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让我措手不及避无可避。是啊,如果我们总是被打压被否定,倘若有一天被别人真心欣赏时,感到的不是快乐,反而是滋生出的“我不配”的情绪。

    侄女进入到青春期阶段,变得爱打扮,不爱学习,这一点又遭到我姐的猛烈攻击。我让姐姐尝试去回顾她处在侄女这个阶段的时候是否也是这样的状态,她沉默了。爱美贪玩是小孩的天性,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是不让她去做什么,她越想要去做什么。倒不如跟她敞开心扉聊聊这些话题,也满足她的好奇心。

    当年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可没有一句话我们能完整装进心里,既然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要求孩子做到我们自己都没办法做到的事呢,为什么一定要要求孩子按照大人规划的路去走呢。

    我始终相信有些道理缺乏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听不懂的,当我们听懂后自然会主动做出改变,用理论指导行动。正如有句话所说:除非你自己愿意改变,否则没有人能改变你。

    我们现阶段能做的就是告诉她那些道理,而不期待她现在全都明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她去经历,去感悟。听了而未听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听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之一。

    现在社会还存在一种普遍现象,父母一边拿着手机玩游戏刷视频,一边数落孩子贪玩不学习。她们边吃饭边刷手机,却要求孩子不能边吃饭边看电视。大多数人给出的理由是这个阶段孩子的任务是学习,而大人已经过了学习这个阶段,所以我可以玩,她不能。

    这样的理论恕我无法接受,他们口口声声讲述传统文化的规矩,实际做法却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难道以身作则这样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吗?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塑造了一个合格的父亲形象,他平凡普通,任何可能让人产生羡慕的和敬佩的事都与他无关。就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喜欢在下班时间读书看报,陪孩子一起玩,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教会孩子勇敢与正义,并给予她们足够的时间去成长。

    面对孩子犯错,他说:“如果你不觉得歉疚,赔礼道歉也就没有意义”;面对别人出言不逊,他教导:“如果你愿意的话——那就是高昂起头,放下拳头。不管别人对你说什么,都不要去恼怒,试着用你的头脑去抗争……”。

    06

    我问侄女想不想跟我一起生活,她说想,但又不想成为我的负担。我感到心痛,也感到无力。心痛的点在于我自以为我很了解她,但直到那时我才发现她比我知道的更成熟更懂事。无力的点在于我不是英雄,没有能力把她从这段紧绷的关系里解救出来,也不认为我会做得比别人好,我同样也可能成为一个“施暴者”。

    对于我侄女,大多数人只看到她表面的不羁,很少有人看到内心的呼唤。这世上的优秀不止有成绩好这一种,这世上的路也不止“仕途”这一条,回想当初那些班级里的“差生”,他们长大后就真的过得那么不好吗,当初那些好学生如今就真的过得好吗?

    我看未必。

    人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要走的道路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条路上走不通在另外一条路上不一定也走不通。每个人的一生是需要各自独立完成的课题,所以允许她走她想走的路,即便以后路途艰难,那也是自己的选择。学会给自己松绑,也给别人松绑。

    我从不否定学历和成绩的重要性,好的学历标签的的确确会带给人很多机会,但从我工作的经历来看,除了学历之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很看重阅读和思考,我鼓励侄女看书,也给她买各种各样的书,包括言情小说。我并不觉得看言情小说就是一种罪过,我允许她去探索好奇的事,同时也把其中的风险点告诉她,让她知道童话和现实的差距。存在即合理,书籍被写出来就是用来阅读的,这世上当然有好书也有不好的书,而好与不好的标准是相对的,适合自己风格的就是好的。我鼓励她对看过的书进行总结,去理解其中的道理,有什么样的启发,不断去探索,去感悟。

    回到最初的问题,父母没错,孩子没错,错的是谁?个人认为是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社会快速发展使然。如果女性没有被生儿育女回归家庭的社会规训捆绑,如果她的家里人(尤其是丈夫)能给她更多支撑,如果她有自己的职业,那么她还会完全把自己的命运和孩子捆绑在一起吗?

    这个时代不缺速度,缺停顿,而人们通常只有撞在南墙上才会想起来也许该停下来想想。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自己留点空间。此点不仅针对于学习,也针对婚姻。

    以上,献给所有在家庭关系里挣扎的孩子和父母,也献给我自己,它让我更懂得女性的自我牺牲有多么可怕,养孩子是一门多么复杂的学问,我没有这样的能力,我做不了为爱牺牲的女性,做不了伟大的妈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爱为名,我们活得并不快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vj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