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 在国图谈谈看书这个事

作者: 呵呵呵呵呵呵哒 | 来源:发表于2017-05-29 16:39 被阅读94次

    12:07,在国图坐到座位上。

    本来出门前还犹豫了很长时间,是骑自行车去家附近的公司上自习还是坐地铁到距离一小时车程远的国图。

    思前想后,最后认为到国图虽然距离远但是好处是在那里周围的人都在学,氛围好,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效率会更高,也许全天的高效率可以弥补来回一共两小时的车程。

    我是一个强调群体学习的人。昨天给培训班上的学生就说,下了课不要急着回家,还是在教室里学比较靠谱。虽然很多人都说回了家也会学,但是无数的事实证明,回了家之后有电脑、手机等等其他无数的干扰和诱惑,基本每一个口口声声说回了家之后要学习的人最后都是忙着干其他事去了。

    还记得我之前参加培训班的时候,我努努力周六起了一个大早,然后高高兴兴地到了培训班教室,结果发现教室里已经有好几个同学已经在全神贯注地学了。我也赶紧放下东西打开电脑开始学。

    周六的学习气氛是很不一样的,来教室里的人,都是那些真正投入到学习中的人。我虽然开始学了,但是时不时还是想看看手机、玩玩手机,结果自己抬头一看,周围的同学每一个都在全神贯注学习中,在那种压力下,我是不好意思掏出手机的。

    结果,在这种氛围中,一不留神,一天就过去了。所以我发现,周末到一个学霸云集的地方,是一件非常高效率的事情。

    我想,国图也是这样一个环境。

    这里的结构很有意思,一进门,就能通过落地玻璃看见位于整个图书馆正中央在上自习的人们。有上中下三层,每一层都有不少低着头正在学习的学子,准确地说是每一层的所有座位都已经被坐满了。

    在学子的身后,是一面墙一面墙的书架,上面装满了几十本、几百本一套的套装书籍。

    我们平时看书,基本都是那种从京东上买来的一本一本的单本的书籍,很多时候看这么一本都费劲。但是当你看到那种书架上罗列的几百本一套的书籍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这是关于某件事的一个多么庞大的知识量啊。

    还记得上次来国图,重点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计算机卷、数学卷。

    这套书是77卷。

    我突然想到,知乎上有各种朋友提问,“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底下也有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答案。

    我想,如果把77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通读一遍,恐怕知识体系就初步建立起一些了吧。如果不是很能记得住,那就看三遍,笑来说,质比量更重要。

    可能有朋友会感叹,看完77卷得多长时间。根据我上次一下午也就分别把计算机卷、数学卷看了一小部分的情况,我觉得通读一遍恐怕一年都不够吧。

    那你想多长时间建立知识体系?3分钟,1小时,21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偏爱那些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做成的事情,比如五年,比如十年。

    因为我发现,如果一个事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成,那么就意味着有很多人可以做成这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恐怕就没有那么值钱。

    如果一个事情需要三五年才能做成,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值钱很多。

    因为,一方面从内在的心智上说,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耐心也没有足够的行为check策略来保证自己持续做一件事好几年,一方面从内在的体力上说,很多人没有足够的持续精力保证和家庭事务高效处理之后的时间保证,一方面从外在环境上说,只有一个人真的下了很大功夫之后才有可能保证外部环境的平稳宜人,在大时间跨度中,做成这件事很不容易。

    所以,如果写作这事真的是需要十年才能写好的话,那写作这事倒真的是很值得去做。

    科技如此进步,人类如此发展,AI跟柯洁下围棋都三连胜了,但是,竟然有这么一个事需要十年才能做成,它就这样横亘在全人类面前,没有人能够缩短做成这件事所需的事情。

    对于这么一件难为着全人类的事情,我想想都有些小兴奋,就类似于笑来同学有了2100个比特币之后想想自己拥有了一个虚拟王国万分之一货币时候的那种兴奋。很有意思。

    一年约等于365天,十年就是3650天。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写够3650篇文章就肯定可以把文章写得好一些。

    我在新生大学写了67篇,在简书写了90篇(含本篇),一共是157篇。除一下,结果是4.3%。也就是说,在我把文章写好这件事上,我的进度条已经走了4.3%了。

    感觉好快啊,不是要写十年吗?我还以为进度条应该是零点零几呢。

    这不,通过这个小细节,再一次验证了感觉的不靠谱。

    我现在都有些疑惑了,既然在这么多事上感觉都不靠谱,那么在哪些地方是感觉大显身手的时候呢?

    不管怎么说,我现在还是得在感觉不靠谱这件事上继续推进下去。

    比如,本来是个无心之举,我在这篇文章刚开始的时候记录了一下我在国图坐到座位上的时间,写着写着我想到,这样刚好记录了我写作开始的时间。只要在写完的时候再记录一下时间,我就可以知道我写一篇文章到底需要多长时间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写到,要记录时间花销,虽然我现在还是无法做到记录每天所有事的时间花销,但是先从记录每次写一篇文章的时间花销开始也是很好的。

    拉回到主题,做一件耗时比较长的事情是更好的策略。

    写到刚才这个地方写不动了,今天的文字体力有限,无法一次写够3000字,我到周围的书架处去转了转。

    翻了好几本书,从中遇到不少有意思的。

    等到这次再在图书馆随意的翻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曾经困扰自己的那些问题竟然烟消云散了。

    还记得上大学那会,有感于自己看了很多烂书,特别想只看好书,于是花了很多时间在各种推荐人生必读书的书籍和书单上。

    现在想来有些哑然失笑,那些推荐的人生必读书,截止今天也没看几本吧。

    今天看书就简单多了,不管什么好书烂书,拿起就翻一翻,能看下去就看一会,看不下去就换一本。

    之所以这么淡然,是因为明白了只要翻的足够多,肯定会翻到好书的。如果一本好书(这里更多的是指名著)自己不想看,可能就是机缘没到,不用过于苛求,继续看那些自己喜欢看的就好。

    以前看书,总是去往特定的架子,除了自己感兴趣的架子上的书以外,其他的书是一概不看的。

    而现在,就在图书馆里信步随便走走,走到哪里就看看哪里的书,一方面是因为知道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无非是因为自己了解的不够多,多了解了解,其实每个领域都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因为知道了,只有节点足够多才会带来惊喜,多去涉手陌生的领域(去干某个领域称为涉足,伸手去看某个领域的书称为涉手),这样会不会可以更加有效的增加节点呢。钥匙往往都在别处,答案也很有可能在别的学科中嘛。

    曾经有一段时间,看书看得很辛苦,因为发现朋友阅读量比自己大很多很多,想尽快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量。

    现在虽然也看书,但是不会像那个时候那样辛苦,因为知道了差距就是差距,别人用十几年拉开了和你的差距,你每天不吃饭不睡觉几个月也是追不回来的。

    而且,慢慢也明白了,很多事情,重要的不是做的快不快,而是做的久不久。比如发现了和别人的阅读量差距,每天起早贪黑看书几个月,差距还是那么大。但是如果从发现差距的那天开始每周都看看书,持续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呢?说不定临终时和他的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对,很有可能努力了一辈子临终时还是有差距,要接受这个事实。)

    甚至于,我竟然发现,相比于看书,写作更是重要的多。看书可以一周一看,但是写作需要每天都写。

    如果是为了进步的话,在整个流程中,深入的思考和切实的践行又远比看书这个环节重要的多。如果为了进步,那一年看一本书就够了,因为充分践行一本书中的内容所需的时间都不止一年。

    所以,至少在我心里,读书这事没有以前认为的那么崇高,也没有各种网文中吹嘘的那么伟大。

    很多网文把读书这事都吹到天上去了,让包括曾经的我在内的无数纯情少年以为多看书就能如何如何,too young too naive,真是害人不浅。

    如果看书是为了图个乐子,那看书真的是可以担当这个重任,你打开一本本书,真的是可以见识古往今来的无数聪明人在你面前唾沫横飞地给你扯淡,比相声还精彩。

    无数的奇闻异事,无数的心路历程,无数的抉择时刻,无数的小道消息,嗯,且听他们一一娓娓道来。

    如果看书是为了求进步,那看完一本书的效果大体相当于跑马拉松之前系好了鞋带。嗯,书看完了,你依旧在起点。真正的进步,还是来自于数年如一日的持续做一件事,简称践行。

    不过你不用担心,当你找到正确的践行方法后,你会根本停不下来的。像网瘾少年那样去践行,岂不美哉。


    3000元入账。4:37,共耗时4个半小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0 - 在国图谈谈看书这个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vk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