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的记忆我实在是不敢恭维。看着自己朝夕相处带了六年的学生,也就是一年不见,就怎么也想不起来孩子的名字。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想努力记起来,只能捕捉到一点记忆的痕迹,知道姓李,可后续就杳无征兆。
从上学开始我就发现了这项功能的欠缺。一篇课文我是需记上若干回才勉勉强强地背诵下来,记得时间和忘的时间反到成反比了。所以在上班时,听着四十多岁的老师能把小学学的东西背的滚瓜烂熟时,让我敬佩的五体投地。有一年和三姐聊天,说到我小学同学,名字肯定是想不起来了,说到他们特征,三姐对号入座,把名字一一报了出来。三姐记性之好,不仅仅本村的人物事件能如数家珍,就邻村里的也能知道个差不离。和三姐在一起我常常只能安安静静地听她和其他人聊过往之事。
我是很羡慕记忆好的人们,羡慕归羡慕,还的归回本我,基于此,在上高中分班时我毫不犹豫学了理科。对于语文之发愁,我常常把记忆黄金般的早上拿来写数学,久而久之语文就成了我的一个短板。作文,就更是别提了,脑中一点素材也没有。记得初中作文就一直保持在帮老爷爷和老奶奶过马路的境界里,可实际是没一次遇到过这样的好事。村里人们都健硕的很,实在行动不便的老人几乎不会在村里溜达的。
说记忆不好,可上学看过的一些东西现在还是有些印象的。小学到初中看的最多的读物就是《民间文学》。村里有一些人在邮政所订阅此刊物,也就有了我们大饱眼福的机会,常常一本要看上好多遍。再有就是小人书,那种连载的更是吸引人。第一次接触历史知识的就是那时看的《隋唐演义》的小人书了。后来借过同学一本关于明朝皇帝朱元璋的书。记得那时秋收季节,同学借我一天时间,无奈,去地里干活我都带着书。一些杂志、小说谁都喜欢看,可在那个有书念有学上就已经不错的年代,这些闲书儿对于我们来说就像大山外的世界,我们不知道外面有多广阔。
《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儿童读物。学校里只有老师家的孩子才有这样的荣幸。我别说看了,就连味儿也闻不到。老师家孩子的作文自是不用说,常常作为好的范文课堂上展示。当然这些老师家的孩子也争气的很,大都考上了中专。
上高中我去了市里读书,有幸接触到一些流行小说,如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琼瑶的《窗外》、《烟雨蒙蒙》等,在那时才开启了小说的阅读。小说是读了些,可作文还是老样,没一点起色。
在高三我订了一份杂志《作文阅读》,每本必看,才对作文写作有了点感觉。可最发愁写议论文,名家名言佳句警言知之甚少,讲道理很难具有说服力,写的文章也就是为了凑数字。手头就这一样关于作文的杂志,自己就努力坚持记住人家的一些名言佳句。
高考语文前的早上,我还手捧一本刚回来的《作文阅读》,记得看了一篇《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文章,感觉论证的很好,还在感慨自己什么时候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感慨归感慨,匆匆看过就急急忙忙上考场了。也真是巧了,当年作文就是此题目,我依照那一点记忆再加上平时的一些积累,第一次洋洋洒洒地把作文快速写完。当时觉得自己命好好。现在看来,命好,是因为自己有所付出,一共十二期的这本杂志自己几乎每期必看,虽说不能单单就这几期就能让自己语文直步上升,是它们让我有了对作文的不惧怕。积少成多,作文水平不能和其他同学相比,但比以往的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次能有幸看到要考的作文,只能说明,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第一次阅读外国名著是上大学的时候。《漂亮的朋友》、《茶花女》、《飘》、《基督山伯爵》,是它们让我知道还有这么好的文学著作,它们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和它们为朋友,一起感受里面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奋进、他们的聪明。
上班后也陆陆续续看过一些书,大部分都从大脑中消失殆尽,所以常常和学生说,上学是记忆的黄金时代,一定要在这个时间多看些书。这个时间看过书的记忆会伴随你一生。
等孩子上高中住校后,我开始了大量阅读,不去想能否记住,只想着当下的所思所悟,看过的东西是忘了不少,但这些最终成为了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让自己在考虑问题时能更全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净化了自己的灵魂。
为了留住记忆,自己开始了写文章。用手中的笔把经历过的记录下来。等老了、糊涂了能知道自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不问文笔好坏,只管用心记录。真情记录下的东西就是最珍贵的礼物。
看着自己把两年写的东西整理成册,一点成就感油然而生。书名是《鲜花送给自己》,是的,这是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不问记忆好否,只管继续耕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