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医患矛盾的时候,常常引用特鲁多医生的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特鲁多是谁?他为什么说这个?他说得对吗?
1873年,25岁的特鲁多只身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等待死亡,那时候他还在医学院学习,也就是说,他还没来得及当个像样的医生就得了肺结核。在那个年代,肺结核可是不治之症。
远离城市喧嚣,他能做的只有等待死亡和回忆过去,间或上山走走。可是没过多久,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体力在恢复。他还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
1884年,特鲁多在撒拉纳克湖畔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村舍疗养院”。
19世纪末期,特鲁多一直走在结核病治疗和研究领域的前沿,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
1915年,特鲁多死于结核病——他比当时许多结核病人活得长久。
他被埋葬在撒拉纳克湖畔,墓碑上刻着他行医生涯的座右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死亡不可避免。但许多人喜欢说,爱能战胜死亡。说这话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宗教人士居多。
爱真能战胜死亡吗?但人的进化程度这么高,靠什么呢?
第一,靠爱;第二,靠死。
爱和死亡,原本是人类生命的一体两面。
它们之所以双双成为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可能并不是因为谁能战胜谁,而是因为二者交替映衬,相互超越,能造成神圣终极的愉悦,满足人类进化中的心智需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