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每一位从医者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意在告诫从医者,对待疾病,所谓的“治愈”,其实是小概率事件,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贯穿始终的是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而非仅仅是冷冰冰的治疗。
对于医疗圈外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
其实,我觉得,最应该熟知这句名言的人,应该是患者。
在就医的过程中,患者应该了解一个医生在做什么。
这里有三个非常有意思的副词:sometimesy(有时)、often(常常)、always(总是),对应的是治愈、帮助、安慰。
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对待疾病,医生能做到治愈的,只占到他医疗活动中的很小一部分,他们大部分所做的只是在帮助病人,而贯穿始终的,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安慰。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被治疗的对象——病人,能够真正懂得医学局限的人并不多。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分钟就有数十篇重要的医学论文发表,每一天有数十种新药诞生,还有各种新的医疗技术层出不穷……所有这些,给了人们一个假象:如果照这个速度发展,人类所有的疾病就将被科技所攻破,一个没有疾病,没有痛苦的健康幸福生活,很快就可以达到。
我们的媒体、医疗机构,就是这样渲染的:昨天,我们发现一种新药,今天,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诊断方法,明天我们又征服了xx……,医学越来越趋于技术化和商业化,苦于对健康的渴望,人们虔诚地相信,科技的发展,会让医学无所不能。人们对疾病的治愈,往往分不清什么是奢望,什么是希望。
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看医生是如何治病的,看看他们都能“治愈”哪些疾病。
专业的语境中,“治疗”分为四种类型。
病因学治疗
例如,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细菌感染,医生用敏感的抗生素将细菌杀死,疾病就被治愈了;身体的某个部位长了肿瘤,手术切除治疗,就是病因学治疗。
在所有人类的疾病谱中,这样的疾病很少,有报道称,只占20%。而且,还要排除抗生素对人体伤害及耐药菌生长的不确定性,手术后肿瘤的复发等情况。
发病学治疗
现在大部分心脑血管等慢性病,都属于发病学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医生针对病情,随时调整用药,来保持化验指标的稳定和症状的改善。医生小心翼翼,病人认真遵从,严格生活起居,谨慎防范,如此这般,但终究不能让狭窄硬化的血管以及分泌缺陷的胰岛功能恢复如发病前,只是维持目前状况,减缓控制疾病的进展。
症状学治疗
发烧了,用退烧药;疼痛了,止痛;睡不好觉,镇静安眠;便秘了,通便,所谓的“对症下药”,这就是症状学治疗。当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症状,依旧如此治疗,医学很难做到,症状消失,永不再犯。
安慰剂治疗
有很大的心理学治疗成分。安慰剂,由没有药效和毒副作用的物质制成,如葡萄糖、淀粉等。在应用安慰剂的同时,医生施加一些心理暗示,能在患者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可以让疼痛减轻,肿瘤末期病人缓解癌症的痛苦,从而改善人的生理状态。它没有针对病因和体征的治疗作用。
当我们了解到,“治愈”疾病是小概率事件的时候,才会更加懂得珍爱我们的身体,唤起我们的健康意识。
即便当疾病来临时,才不会一味地寄希望于医疗科技解决身体的一切问题,希望破灭时,巨大的心里落差导致心理问题,或者质疑医术,迁怒于医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