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宋朝士大夫之女为何大都晚嫁

宋朝士大夫之女为何大都晚嫁

作者: 平十六 | 来源:发表于2023-04-05 19:19 被阅读0次

历史虽不尽相同,但却有相似之处。

除有宋一朝,历代皆有早婚之习,更甚者有明文规定,男女应当嫁娶年龄范围。

先秦时期,墨子有谓“丈夫年二十,不敢毋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

汉朝初年规定“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就是说:女子到了三十岁还没嫁出去,税收就得翻五倍。

北周武帝规定“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以时婚嫁”,说明男女适龄的最低婚嫁年岁分别为十五、十三。

而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二月,唐玄宗敕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也把婚嫁的最低年限定在男十五,女十三。

这与当时人均寿命短、生产力不发达、青壮劳动力的缺失和传宗接代的价值观有关。历朝通过促使民众多生多育,以达到增加人口、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固政权的目的。

然而在宋朝,却出现男晚婚、女晚嫁的社会习态,尤其是作为当时社会主流的士大夫之女更是晚嫁,又是为何?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宋代被学术界公认为我国传统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由于商业性农业、民营手工业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比例的增大,商品的快速流通,也就必然导致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并扩展至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士绅、僧道以及浮游流亡等各个阶层。

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燕云十六州从未收回,且一直与北方政权、西北政权呈三足鼎立之势,年年赔款,缴纳岁金,加之兵备消耗,而这些钱财,商业税收占了极大一部分。

宋朝在全境设置了2200个税关,而后世的明代仅有11个。宋朝农民挑着米粮、家禽、布帛、土特产到城里售卖都需要交税,商人携带铜钱离开地界也要交税。这就导致了有雄厚财力的巨商和拥有官面背景的官商则越发能扩大其资本实力,肆行兼并,小工商业则难以为继。

每天挣钱的时候满脸风光,但一通税交起来,也就堪堪温饱。生活成本高,支配资源少,生活压力就大,晚婚就成常态。

清明上河图局部

士大夫成为社会主流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宋朝重文轻武,再加上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言。所以,男子都以读书取士为目标,先立业,后成家。

宋朝科举

深闺待嫁女子又都想找个身负功名的读书人托付终身,虽然自隋至清,科举进士十多万,有宋一朝便有六万,但三年一次的科举,多等一次便晚了三年。

再者,宋朝男子如此痴迷于科举还和“特奏名”有关。就是说,你考了很多次,但都没考上,就赐予你功名,拿终身俸禄。

“特奏名”始于北宋太祖开宝三年,专门为了笼络多次赴省试落第的年高举人而设。宋朝对科举落榜者给予了特别关照,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宋太祖特诏赐贡士(解送礼部应试的举人)、诸科连续15次以上未录取的106人,授予本科出身。太祖特别同情这些人,认为如果国家不用他们,他们就被废弃了,太可惜!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下诏取184名“特奏名”后,恩科从此开始。此后,凡省试多次落第者另立册上报皇帝,恩准他们参加殿试,评出等第,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这些人称为“特奏名”。

据说,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一位70余岁的落榜士子还未婚在特奏名殿试策问试卷写道:“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便被“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

这样就形成了一群“高学历剩男”。

就好比说,才子佳人两情相悦,才子初试落榜,遍想苦读三年,以求东华门唱名,女子知情达理,理解对方读书考取功名的理想,留下一句:三年之后,公子必名冠京师,盼公子衣锦还乡,再来娶我。这不,一等又是三年。

宋朝流行“厚嫁”之风

读书人都好面子,毕竟十年寒窗苦读,身背家族宗亲的希望,含辛茹苦十几年,就想着能把短褂换成长衫,还能想脱就脱了。

宋朝法律规定女儿也有财产继承权,一般是儿子所得财产的一半。成婚后,嫁妆也只归女儿一人所有,她的丈夫、公婆都无权私自用她的嫁妆。所以有哪个读书人格外疼爱女儿,出嫁前送出一堆嫁妆,后来一经宣传、攀比就形成了“厚嫁”之风。

宋朝婚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也曾为女儿的嫁妆发愁。他为了凑一笔丰厚的嫁妆,甚至卖掉了他在河南置办的一块良田。事后他在日记中曾经透露,此次嫁女差点让自己倾家荡产了!称自己是“破家嫁女”。

范仲淹给范氏宗族订立的《义庄规矩》中写道:“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可见对女性的资助力度,即使女子再嫁也毫不歧视。

嫁妆除了钱财、用具、还要陪田产,有些穷人家因为出不起嫁妆,就没法让女儿及时成婚。

宋代有“榜下捉婿”的典故。每到科考放榜之日,富商们便纷纷涌到榜下抢新科进士当女婿。

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谈》记录道:“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朱彧说呀,那些土豪们抢起女婿来,一出手就先是一千多贯钱。一千贯是多少钱?按照米价折算的话,相当于现在的三四十万,而且这个钱只算是给他见面礼,在想想后面的嫁妆还得多少。

当然“厚嫁状”也意味着“高彩礼”。

宋代书法家蔡襄曾撰文批评当时结婚“唯财是取”的现象:“取妇如何?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赀财。”

出嫁娶亲的费用高涨,结婚成本过高,也导致了很多的“剩男剩女”,让“晚婚”之风盛行。

如今,适龄婚育、优生优育的现代婚育观念深入人心,但历史上的婚配习气仍可为我们提供经验和教训。显然,减轻人们的生活负担,降低婚配、生育成本,合理的生育政策是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支撑与核心内容。

相关文章

  • 与士大夫治天下

    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构成宋朝的统治阶层,两者之间形成特殊的政治文化关系。“与士大夫治天下”是宋朝政治的基本格局。唐末五...

  • 天仙子 苏轼

    宋朝词派以婉约风格为主,张先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他的词大都反应了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其本人也一生诗酒风流,留...

  • 漫谈词的变迁(二)——为何词在宋朝被发扬光大

    今天写宋词专题第二篇:为何词在宋朝被发扬光大。先来第一篇的链接:漫谈词的变迁(一)——词何时进入士大夫阶层[htt...

  • 宋朝真的不杀士大夫吗?

    宋太祖赵匡胤在宋代立国之初就立下了“不杀大臣”的誓约。 这个誓约据说藏于太庙,秘而不宣,只有皇帝才能知道。 宋代为...

  • 真正的文人,是混不了政坛的。

    文/可快 宋朝,士大夫执政掌权,与皇权相互牵制(实际上仍是为皇权服务)。有解释说,士大夫是有功名(也可以无功名)的...

  • 天命不足畏

    宋朝一直是国人心中的一个美好,说起宋词,说起宋朝市井繁华,每个人心里都很骄傲。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读书人可以随意...

  • 宋朝雅事

    宋朝是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是风雅的时代。 在宋朝的士大夫群体,流行四大雅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有民谚说:...

  • 宋人的背影

    总能听闻到,有人说宋朝如何经济繁荣,文化如何发达,科技如何先进,士大夫如何和皇帝共治天下。似乎宋朝是一个远迈汉、唐...

  • 大宋最强书生,六年时间成就名将,拓地3700里,收降70万

    众所周知,宋朝是文人的天下,得益于“不杀士大夫”和“与士大夫共天下”这两个传统,再加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氛围,涌现了一...

  • 第九十六篇-提亲

    晚嫁的姑娘 坐在花间树荫 我知你为何不归家 我知你在等我的提亲 ——《学飞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朝士大夫之女为何大都晚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cy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