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知识付费这个形式渐渐变得庞大。说起“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相信很多人都对此并不陌生。
知识付费从以前的“不被看好”,却发展到现在的逐渐被大众接受,被定义与挖掘。随着喜马拉雅、淘淘课和得到等一系列优质平台的上架,更是把知识付费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知乎、喜马拉雅、微博、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的“爆发”,使知识变得更具活动性,使知识的获取更具有选择性。
什么是知识消费?
根据百度百科定义,知识消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不仅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着优质内容的生产。在形式上,总的来说,知识付费就是教育、出版和传媒三个行业的整合,是新物种的创造。
“知识消费”现状与我的观点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句话格外应景。
在今天,互联网信息爆炸,然而人们的时间却相对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多干货?不得不花钱。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他们更愿意用支付一定费用的形式来获取价值更高的头部资源。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更加专业的内容,人们很难从公开渠道准确地获取,而知识付费就可以刺激这一类内容的分享。
如今的知识消费主要分为两大模式——“订阅”和“问答”。以得到app为代表的订阅模式,知识分享具有明确的商品属性,从内容到定价都由卖方来主导。问答形式更是随处可见,问答的消费也比订阅要低一些。
知识付费平台中,相对热门的集中在以下几类:职业技能类,投资理财类,生活兴趣类,专业知识类...
而对于用户画像而言,则具有以下特征:90后、就业三年内、从事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的年轻群体。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年轻人离开学校不久,虽工作经验不足,却对学习有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高,对新鲜事物也更具有接受的能力。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而言,获取知识内容的东西是功利性的。有数据表明,用户们对于专业知识的付费意愿最高,而情感类、心理类等热门内容的付费意愿却是偏低。为什么情感,心理类这些在生活上热门的内容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却不那么受欢迎?是他们不需要别人的分析,解读吗?我认为不是。
我想到一个词——焦虑。他们正是在焦虑着,就像我们害怕取不到好成绩,想上课外补习班来弥补自己知识的空缺,为自己求得一个心理的安慰,或者是想取得更好的成绩收到别人赞许的目光,产生一种优越感。付费课程是这个时代急躁、焦虑的产物。
我也并不反对知识消费。因为我觉得,知识本来就是要付费的,免费的“知识”反而更昂贵。付费定价以后,优劣就显现出来了,也鼓励创作者去创造更好的东西。但若知识免费,你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在一大堆免费的内容中寻找你最期待的精华,时间一直是金钱。
关于未来与我们的做法
“终身学习”成了现代的重要需求,学习并非人类所独有,自然中的鱼类、鸟类、昆虫、其他哺乳动物同样需要学习。学习的作用概括为就是:提升对环境的适应性,提升生存几率,为了在自然激烈竞争中更好活着。只有终身学习,才不会在这行走匆忙的社会中落伍。
“知识付费”它既然出现,我们就要好好地利用它来获取新知。我们需要掌握主动权。何为掌握主动权?是我们根据自身的需要,经过思考再去消费,而不是“被影响”而去消费。为了解决焦虑而去冲动消费,这样的学习作用自然不会很大,反而会随大流,更懒惰。哄骗自己,最要不得。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
1305冯艺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