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23692/3e70bf9e3b34ebae.jpg)
一个美国人在日本逛吃逛喝,评面论鱼。
东京的银座有家寿司店,午餐和晚餐各接待6位顾客,一天只做12人,老板是泽田幸治夫妻,他们也是全体雇员。泽田幸治原来是卡车司机,在“带给客人一场最绝妙的江户寿司体验”这个目标激励下,转型做了寿司师傅。虽然一天只接待12位客人,然而夫妻俩每天投在工作上的时间长达18小时,其精益求精投入的力度可见一斑。做出名了,扩大规模就顺理成章了吧,可是泽田却反其道而行,他最大愿望是再减掉两张座位,把每天接待总人数降到每天8位,呃!补充说明,他最初午餐和晚餐各接待8位顾客,每天合计接待16位。如今每天接待12位客人,是第一次精简的成果。
“说到底,就是心意”,泽田说,“好的寿司师傅与高超的寿司师傅,差别就在这里。从头到尾,一切都是因为心意。我想让你吃到天底下最棒的寿司,所以才会每天清晨六点就到市场,或是过了午夜时分依然亲自打理环境。”这就是日本的“职人”精神,太令人敬佩了。知道有人想要让你吃到天底下最棒的食物,并正在为此努力奋斗着,会不会有股暖流抚慰了身心的感觉啊,我有。
离泽田寿司店不远,有家狭小的咖啡厅,也不走寻常道,这里的咖啡豆都是陈年的,至少放了5年,产于1954年的咖啡豆,还有的喝。没想到啊没想到,我印象中咖啡豆的保质期基本只有半年,完全不知道咖啡豆也可以像普洱茶、火腿一样陈化。
咖啡厅老板关口一郎也是职业转型成功人士,原先做音响工程师。“二战”的时候,偶尔获知有些经日本转运的咖啡豆,存放在东京的仓库里被人遗忘了。老人家大概舍不得浪费,开了家咖啡厅,用成年的老豆烘焙研磨冲泡,居然开辟了条新路来。这些咖啡的“卖点已然超脱了技术所能概括的领域——他提供的是古早的滋味,仿佛在提醒人们凡事总有另一条行事之道。”
作者写书时,关口老先生已经101岁了,正在为仓库里的成年咖啡豆存量减少发愁。作者问老先生秘诀是什么?有点没头没脑,似乎没有问清楚到底指经营秘诀还是长寿秘诀。我猜面对一位百岁老人,多半应该是长寿秘诀吧。老人的回答是:每天起码5杯咖啡。
从东京转去大阪,餐饮界的面貌转换作另一种形象,兼具乐趣和美味,热闹爽快随心所欲。有个被称作阿丰先生的居酒屋老板,烹饪时的形象是这样的:年近70,短小精悍,光头,眼中闪着烈火般热情,脖子上缠了条白毛巾,嘴里叼根点燃的烟,手持喷火枪,一边盯着火力与菜肴,一边发出阵阵轻笑。呃,不符合食品安全啊!哦,那是日本大阪,不在中国。![](https://img.haomeiwen.com/i1923692/be82b14440fde205.jpg)
如果去京都,餐饮的风貌又转到大阪的对面了,怀石料理——从原料到烹饪到环境无一不考究至极。如果你去怀石料理店,发现某处地面湿漉漉的,千万不要以为店家疏忽,这个就是刻意留湿,意为“用餐前涤净身心”。有位叫绪方俊郎的主厨,“一直在试着找出不同的方法,来呈现水的重要性。”他可以在三道料理:米饭菜汤中,呈现水的三种风情。哇,好高难度的动作。
很多日本人心里相信,料理人细腻的一举一动,能为食物带来近乎难以察觉的提升。所以,你会发现不仅仅餐饮店追求“职人”精神,连火车上的便当也很讲究,被作者盛赞为“日本最绝妙的移动飨宴。”
阅读本书是相当愉快的体验,但也至始至终被一个担忧所萦绕,看看这个美国人一顿又一顿大餐地连轴吃赶场吃,消化得了吗?不知道胖成什么样子了。杞人忧天得厉害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