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镇江一中68届初一丁班同学张峥嵘在CCTV4亮相了,大学山(镇江一中原来所在地)人奔走相告,倍感骄傲。其实身为西津渡文史办主任、高级经济师的张峥嵘,在镇江学术界早有名气,只不过他做事实在,为人低调罢了。下面分享一段他对镇江城发展状况的论述。
2018年6月16日下午,在镇江老城区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里,张峥嵘主任和现代快报观察员的交谈穿越了镇江的时空。
据张峥嵘介绍,1930年时,上海有130万人口,南京有65万人,而镇江就有60万人,“有人曾说,按照那个趋势发展,现在的镇江应该是天津这样的城市。”
镇江发展史上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六朝,二是唐宋。六朝时期,随着北方移民大量南迁,这一地区得到全面发展,经济起飞,文化兴盛。唐宋时期借助大运河完成了城市转型,使镇江发展成为以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著称的全国商业性城市。明清时,镇江港口十分繁荣。
张峥嵘举例称,因为漕运地位重要,在明代,镇江的太守是二品官员。此外,自三国以来镇江一直都是军事重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镇江近代工业崛起。
“1929年镇江成为省会绝对不是偶然的。”谈起镇江的辉煌历史,张峥嵘语速加快、音量提高,他不时从书架上拿出文史资料,印证他的观点。“民国十大银行家有6位是镇江人,上海银行工会主席有20多年是由镇江人担任。镇江人善于理财,闻名遐迩,有一句行话叫‘无镇不成庄’,就是说这个钱庄如果不是镇江人开的就成不了庄。当时的镇江商会号称镇江总商会,民国政府商务部提出异议,除了上海之外,全国其他地方的商会没有叫总商会的,应该叫镇江县商会,但镇江不买账。”
今年是镇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命名30周年,史料记载,“朱方”乃镇江有文献可证的建城之始,距今2560年。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唐代戴叔伦的《京口怀古》气势雄伟又古意盎然。
在历史文化视野中,镇江有太多的骄傲。和法海有关的金山寺、和刘备招亲有关的甘露寺……别的城市视为珍宝的某种遗迹和传说,在镇江可以用篮子“装”。镇江具有大镇江的气度。“后来它是怎么落后的,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张峥嵘认为,这和铁路的兴起、镇江港口的淤塞等因素有关。
《镇江史要》一书的前言则称,“历史车轮驶入近代,镇江与其他传统城市一样逐渐落伍。”
张峥嵘认为,镇江确实是在发展,成绩也很多,这是有目共睹的,但速度比其他城市慢。相比历史上的辉煌,确实感觉有点失落。而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没能将自身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