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知士族的渊源

作者: 我怀文史哲理风 | 来源:发表于2023-08-22 13:31 被阅读0次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

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这种人物品题属于民间范围。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官。

相关文章

  • 兴亡之机

    秦汉只知诸侯之弊,不知商周诸侯之长, 隋唐只知魏晋士族之患,不知魏晋士族之优, 宋明只知五代武将之祸,不知武将之能...

  • 浅知

    于我而言 文学可以治愈心灵 木心说,文学是他的信仰,这信仰保佑他渡过劫难,“一字一句地救出自己”。 我不知道,文学...

  • 驳魏晋士族论

    现在网上一提到魏晋,就是扯士族,扯士族寒族争斗。大致呢就是说魏晋的统治阶级是士族,寒门士族没有上升空间。 这也...

  • 半离

    常时一情浅 离时竟渊源 日日権允未成允 何故解桩牵

  • 《杨氏之子》教后记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

  • 论学习

    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学而知之,学而习知,知之而不知,知之而学知。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 司马懿时代的冤冤相报

    三国时期士族和汉族对抗的结局,是士族战胜了汉族,形成了晋朝的局面,而开创晋朝的司马家,就是士族的重要代表力量。但是...

  • 浅谈士族

    “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

  • 士族精神

    关于士族,这个古已有之的词汇,之前充满门第与等级的观念。崇尚阶级意识实际上是落后而又愚蠢的,这会让社会结构产生分化...

  • 情绪浅知

    朋友A君近期在股市、币市频频受挫,应该是大环境的原因,都在”跌跌不休”。A君向我诉苦,倒不是因为投资的不对,而是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知士族的渊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lu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