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文】
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
功归人而过归己,侭堪救患扶灾。
【译文】
指责别人重,批评自己轻,这种人不能共同谋划事情、一起工作(因为这样的人往往自私自利)。功劳归别人过错归自己,这种人可以任命他去解除危机、扶助灾患(因为这种人既能够淡泊名利,又能够团结众人,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所以能解决重大的问题)。
【感悟】
这两句也可以看作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这样翻译起来就比较顺畅的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这两句话所描述的人是相反的。他们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所以他们在共同承担过错的时候,在责备别人的时候就重和责备自己的时候就轻。当他们要共同承担功劳的时候,也会公归己,而过归人,还是高尚的人却相反——功归人而过归己。同时这句话也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这种的表现进行了不同的因果描述。
比如东汉的冯异就是这方面的正面典型。
冯异是东汉初年“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为人谦虚退让,遇事隐忍,虽然功助卓著却从不居功自傲。他每在路中遇到诸将,不论官职高低、战功大小,皆驱车让路。刘秀带领众将军行军打仗时,每次战斗结束后,将领们总是坐在一起,高谈阔论,论功谈赏。而冯异则常常独自避坐于大树之下,静静地思考着战斗的经验得失,久而久之,将士们知道他淡泊名利的特点,便戏称他为“大树将军”了。当国家有重大危机的时候,派他去总能够解决危难,却不居功自傲。
二【原文】
处家孝悌无亏,簪缨奕世;
与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译文】
在家中孝顺父母长辈,尊重和睦照顾兄弟姐妹的人,即使有困难也不亏德行,这样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会有人在朝为官;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与世人同生死共进退的人,为国家民主奋不顾身、舍身忘死、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人,会被人永远铭记,祭祀千年不忘。
【感悟】
这两句写出了居家和处事的两大秘诀。居家要讲孝悌,为了国家要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做事不怕牺牲,勇于担当。这样人在家中能够光宗耀祖,在国家层面能够被世世代代所记住。比如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文中所赞扬的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修养的角度来看,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的脊梁式人物在任何时代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