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逸飞
![](https://img.haomeiwen.com/i3497784/989855656ff173da.jpg)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我2017年底买的书。启动看了三次,前两次看到20多页后就无果了,直到这第三次才算是把书看完。一周的时间看完300业的书,属实压力大了些,好在今天下午17:00前完成了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用趣味方式叙述了王阳明的一生,侧重点在于王阳明心学诞生、心学理论演变和心学理论的阐述理解。整本书完感觉神清气爽。
没错,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确实让我着迷了。因为在价值观上,我对于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高度赞同的。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主要包括四个篇章:
第一章: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第二章:王阳明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赣南剿匪
第三章: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第四章: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战乱
这四章其实是集中阐述了王阳明生平最重要的事件,也是王阳明人生中最重大的成就。
王阳明从小就天赋异禀,从小饱读诗书,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教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后受朱熹理学思想影响去格物致知,典型的便是王阳明格竹子格到眼睛都绿的故事,虽有趣但也表现出王阳明对于理学研究的执着。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人生的转折,也是王阳明心学横空出世的标志。但凡名家总要经历人生低谷才能大彻大悟,悟出人生真谛。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诞生于王阳明平定宁王后。从“格物致知”到“致良知”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不忘初心”,也可以说成是“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
书的最后有外二篇。
外二篇之一是: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外二篇之二是: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外二篇其实就是作者对于王阳明心学深刻理解的阐述,看过最者的阐述后,会让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王阳明心学。
致良知,在我理解就是听从内心的声音。。
王阳明后期提出了四句教,实际上就是王阳明晚年向众弟子提出的恍恍惚惚的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据思想家耿定向说,四句教实际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骤。他在给王阳明作传时,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正是王阳明本人的现身说法。王阳明在功成名就后回浙江老家休养。有一天,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据他说,自己无儿无女,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所以想把他的一块土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王阳明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说,土地买卖不合法,另外,他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二两银子,把老农夫打发走了。
王阳明做完这件事后,很为自己的良知又光明一分而沾沾自喜。不过很快,他就险些在致良知的路上栽了跟头。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风和日丽。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正在兴头上,忽然他的一个弟子指着眼前一块飘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土地对王阳明说,那是几天前想售卖给您土地的老农的土地。
王阳明顺着弟子的手指看去,赞叹一声,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不禁懊悔起来,心说,当时真应该买下来。可这一念头刚起,王阳明马上打了个寒战,他问自己,我怎么会这么想?为什么懊悔,就是因为我觉得那块地不错,这就是贪欲。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把它祛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阳明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舒一口气道:“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
耿定向讲完整个故事后,就用四句教做了精致的分析: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间游玩,心上是何等坦荡,没有任何善恶,这就是钱“无善无恶心之体”。可当弟子告诉他那个老农土地的消息后,王阳明马上就动了懊悔之心:天啊,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当时我怎么就不买下来呢锲?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了之后去,王阳明却突然觉得不对,这就是私欲,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告诉了他是非善恶后期,他立即沉默不语,开始专心祛除这种被良知判断的“恶”,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为。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
那么,善恶到底是外界的评判还是内心的评判?
毋庸质疑,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
所以,当你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
王阳明心学不是看一遍就能深刻领悟的,需要反复看和深入研究。
我甚至觉得王阳明心学其实更适合当今社会人研习,因为王阳明心学向上、积极、阳光。用当今社会的主流词汇便是:充满了正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