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理散文|我解《心经》与《心经》解我

哲理散文|我解《心经》与《心经》解我

作者: 张西振 | 来源:发表于2019-04-16 13:14 被阅读0次

关于《心经》,玄状法师讲了一些神奇的故事,因为太神奇,我一直当故事来看,仅此而已。可以确定不疑的是,《心经》是玄状法师翻译得最用心的一部佛经。他把《心经》翻译成了散文诗,太优美了。

因为文字优美,又因为其中有一段咒语,以至于全文被佛教徒拿来当咒语念。念的人多了,也就不求甚解。不解其意对佛教徒,特别是对普通佛教徒来说,也许是好事。反复咏唱,跟念南无阿弥陀的感觉差不多,也许对那些修行者作用更大。又因为《心经》讲得是佛教哲学思想的最高层面,理解起来不容易,一知半解反而心中疑惑,不利于修行。本来,就是讲给观世音、舍利子等大菩萨们听的,并不要求普通信众掌握。《心经》所言,如同耶稣所说的“窄门”,是给少数人走的。

我一不是信徒,二不是研究者,读《心经》就像外行翻书,只是希望能够启发思维。

但是,我读《心经》也是下过不少功夫的。先是熟练背诵全文,达到出口成诵,然后逐字逐句去深究、去领悟其含义,查清了每个词的专门意思,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为此阅读了数量不少的资料,做了很多笔记。渐渐地,发现自己进入了《心经》的思想体系中来了。

最初,我是抱着窥探佛家神秘力量的心理开始阅读的,但真正进来之后,逐渐感受到,至少就玄状法师翻译的中文文本来说,并没有所期待的神秘力量,渐渐地,开始觉得文本中承诺的那些神奇功效也言过其实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原文和材料的熟悉,让我在将近5年的时间里时不时地反刍。直到去年,才发现《心经》的语言原来如此的通俗,完全没有什么神秘力量的藏身之地。应该说,《心经》在我的心目中解魅了——它本来就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散文诗,更重要的是,它表达的思想清楚明白,唯一的难题是,理解了也不太容易说——实际上,任何哲学的最高原理都是难以解说的,即便领悟到精髓,还是难以说清楚。

前几天,我忽然感觉到自己可以说清楚了。也许说的还会不准确,但的确可以说了。今天,我终于下决心坐在电脑边,尝试去说自己对《心经》的“解悟”。

还是顺着原文来说吧!

起首一段,是引导性的话,谈得是讲经的缘起,是引导阅读者或者听众逐步进入其思想殿堂的,对核心思想的表达关系不大。为了避免本文的啰嗦(其实已经足够啰嗦),就不去解说这一段。

现在直接解说那句著名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先得来解释什么是“色”。我这里不去关心佛教大辞典上对它的标准定义,只从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解释。所谓“色”,就是一切实际存在的事物,用佛家的词汇说是“实相”。

那么什么又是“空”呢?这个被学佛的人空来空去把人们空迷糊了的空,佛家的词汇叫做“空相”(一些世俗哲学称之为“共相”)。“空相”就不是那么容易解释的概念了,下定义不好使,得慢慢说。

我们先把“空相”近似地理解为“图纸”,它和“实相”的关系如同图纸与产品的关系。比如制造一部机器,在图纸状态时,我们知道,这台机器要用那些零件来组成一些怎样的小系统,然后又需要把哪一些小系统组合成更大的系统,最后把多个系统按照图纸规定的相互关系总装,全部零配件分层级的联结起来,从而产生了一台实际存在的机器。

机器与图纸这个例子太具体又太生硬,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说模型,先从它开始讲是为了理解上的方便,是为了把读者的思想引入进一步理解的通道。接下来我们还要更抽象一点儿说,然后再去到更多事物中验证。

“空相”,完全用当代语言来解说,它就是一个事物的内在结构,是结构的模式。这种结构有些很简单,有些很复杂,但是每一个事物一定会有一个结构模式存在。我们一个人够复杂的啦,但是DNA记录了这个复杂结构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指令怎样吸收营养来构建这个复杂的结构。

DNA启发我们,我们还可以把“空相”理解成为一个事物的信息形态。“空相”其实是“云空未必空”的,它决定了事物组分的关系结构,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宇宙大爆炸之后,喷射出来的是一些离子,离子按照一定结构联结成原子核。核由多种不同的离子紧密联结在一起,有一些核我们轻易不敢动,释放出来的能量曾经要了地球人的命。原子核与电子组织在一个结构中,就是各种原子,例如一个电子围绕着核就是氢原子。两个以上的原子共享几个电子就再结合为分子(分子在搞共享经济)。这是经典物理学的说法,量子物理理解的世界跟佛学更加一致,但是说起来挺麻烦的,我也得去学一学,那就先不说它了。

现在,“空相”的概念可以做更明确的表述了——空相,是一个可以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结构模式。

现在,在来“翻译”那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绕口令毫不费力了:任何一个实际事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结构模式,任何一个事物的结构模式也都存在于实际事物之中。事物的结构模式不会脱离实际事物。实际事物中可以抽象出结构模式,结构模式变现了就是实际事物。

这一段接下来的那句话说了很多内容,对理解核心思想关系不大,作为外行我们就不去深究了。如果钻进了研究佛学这个大口袋里,很可能一辈子都钻不出来,我们理解了基本的思想就够了,对佛学术语别花力气。

接下来一段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诸法空相”,万事万物都具有结构模式。接下来的话都是大白话,完全不用翻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既然“空相”是事物的结构模式,是深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不因为变现而生成,也不因为某个实际事物消亡而灭失。既不能被污染,也不可洗干净。既不会因为实际事物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也不随着实际事物减少而减少。

说到这里,实际上把《心经》的核心思想讲完了,接下来的一段是一连串的用无字开头的排比句,是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目录表。其实是说,真正证悟了“诸法空相”的根本道理,整个佛教思想体系都可以不去管了。说起来具体内容可复杂了,我就曾经为了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浪费了很多天的时间,现在差不多都忘记了(我的长处是忘性好,脑子负担少)。只要弄懂了这个“实相”与"空相"的关系,懂得了(最好还能亲自体验到)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结构模式,就已经足够。这个结构模式稍微一些变化,可能就是另一种类事物了。例如一个人的基因与其名义生父差那么一点点(我怕说错了,就没说数据),就肯定不是那位名义生父的孩子。

接下来一段是谈从菩萨到成佛就是依靠领悟到并且实际体验到了这个“诸法空相”的根本性宇宙原理。再往下有一段真正的咒语,还是让佛教徒念去吧,普通人就不要管它什么意思了。

说来说去,我只解释了第二、第三段的部分内容,但是这已经把《心经》解说完了。

我不是信佛者,也不是研究者,却花费很大的力气来研读《心经》领悟《心经》,真正的目的与佛教无关,我借此理解世界或者说宇宙最根本的法则——万事万物都有其结构模式。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认识其中的某一个事物,一定要从这里入手,去研究其结构模式——从整体结构模式到细节结构模式,都研究清楚了,才算真正认识和把握了一个事物。也就是说,我并非来解读“心经”,而是让《心经》来解开我的困惑。《心经》中,确实藏着重要的“秘密”,但是它是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的。

懂了这些是否能够“度一切苦厄”?这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我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并且逐步体验到了它的奇妙功效。

真的靠谱吗?还有其他佐证吗?有的,大约在释迦牟尼之前,那座大山的这一侧,有一个老头子坐在监狱的草堆上,用草棍把这个世界解析为64个模式,并把全部模式联结成为一张网,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从此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后来有人拿它来算命,那不是开创者的初衷,而后来的另一个老头则说了一句跟佛祖的话意思差不多的话:“有无相生”。当代量子物理学的发现,简直就是古代智者所说的话的翻版。

现在是否理解了认识世界的这一根本方法?

行文至此,心鹜八极,思接千载,纷纷思绪,略记一二:

——事物的实相,成住坏空,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这是无常。事物的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有常。实相是快变量,空相是慢变量,慢变量控制快变量,是一个系统的序参量。

——空相寄身于实相,实相受控于空相。人类的基因寄存于每一个体,每一个体受控于基因。信息化的伟大贡献是方便地抽象出事物的信息形态,并由算法系统来记录。信息化带来了算法控制能力的新格局,但仍然是空相控制实相,算法是事物空相的新载体,能力经过单元化改造之后随时受算法调用,按照空相去变现一个个具体的实相事物。

——研究空相、认识空相,是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控制事物的前提。空相表达可以借助结构化了的模式语言,把每个事物的整体结构模式和分系统结构模式、微系统结构模式进行层层分解,按照统一格式撰写模式,并且建立模式之间的相互链接。这时候,过去隐藏在事物之中不可见的空相显示在眼前。人类编译了自己的基因,就能够改写基因。我们利用好模式语言,不但能呈现和使用模式语言变现出实相事物,更能够优化改造空相。可拓学创始人蔡文教授把一个问题抽象出物元、事元、关系元,然后进行运算,从而突破解决问题的既定思路,开发出“曹冲称象”新篇章。这是把事物从空相层面进行结构化思维运作。这种运作目前依赖人类大脑,不太遥远的未来可能是人工智能的领地。还有一种可能是人机合一,人类思维可以脱离生物身体,那就不再是人,是神了。

——认识和改造空相,是最伟大的创造活动。原始人中有个一聪明的家伙把一块打磨锋利了的燧石绑在棍棒上,从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结构,一个惊天动地的新事物诞生了,宇宙之间有了一把石斧!更重要的是它不是自然进化出来的新结构,而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新结构。蔡伦成功改造了造纸方法,造出了好用的蔡伦纸。这时候从小的好友,如今在嫉妒着蔡伦的那位太监给他送来御赐毒酒,他毫不犹豫地喝下去,并说了一句掷地有声话:蔡伦不虚此生!在空相层面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生的终极享受与最高意义。

——宇宙的进化是空相的进化。有了离子联结成原子的空相,便有原子的实相,分子、分子团,都是如此。然后有了一个有机分子,空相又在进化。随后,出现了生命结构,并且不断复杂化,生命形态就日趋复杂。人类出现了,又开始了一种新的进化——人造结构的进化。人类不会是宇宙进化的终点,人类是宇宙进化的轻舟和大桥,暂用还废。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知道创造的人,就在废弃之列,至少相当于上一次巨大进化的时候那些留在丛林里的猿猴。也许,人类又要上演一场“人神相揖别”的大戏。

——一篇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实相,也会进入成住坏空循环,只有它承载的有价值的思想会融入思想创新的洪流之中。一滴水要想不被蒸发掉,唯一的办法就是融进大海。

——这篇文章有缘者得之,有福者阅之,有智者悟之。领悟了,文章就没有用了。文章也是暂用还废的。领悟前,吃饭干活;领悟后,吃饭干活。区别是前者处在混沌之中,后者了了分明。领悟前,在山沟里行走,看不清路在何方;领悟了,在山顶上行走,每条道路都看得清清楚楚,每种选择都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真正的觉悟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明白生活,究竟做事。

阳明先生曰,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2019年4月2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理散文|我解《心经》与《心经》解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qb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