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都在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许多父母对于“如何正确教育子女”其实很迷茫,现在家长都希望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只是苦于没有方法。在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位父亲,他不但自身学识过人,教育出的子女也都是国之栋梁。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主要归功于梁启超的教育理念。
撒娇的爸爸最好命
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在逃亡日本十四年后回国投身教育和著述事业,被称为“古往今来第一等人物”。这种身份一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他一定是个很严厉的家长,但实则不然,梁启超特别会撒娇。
在日本的十四年,他经常会往家里写信,还给九个孩子都起了昵称,什么“baby思顺”、“忠忠”、“达达”、“老白鼻”,完全不吝啬表达出对孩子们的宠爱。孩子们给别人写信没给自己写信,还会吃醋“问问思庄为什么只写信给二叔不写给我,是最近忙得没有时间吗?我寄回去的缎子,你们三个记得要穿好拍个照片,再寄回来给爹爹看。”
思忠给他写了六页纸的信叫他要保重身体,梁启超会傲娇地说“好啰嗦的孩子,管爷管娘的,比先生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但我已领受他的孝心,一星期来已实行八九了。”
梁启超把“情育”与“智育”“意育”并列,作为人生教育的三大方面。“情育”当中,又首先重视陶冶亲情。他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老实说,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梁启超不走严父路线,他很享受亲子之间的互动,甚至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自身也带了些孩子气。他愿意去主动表达爱,去拉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爱会是孩子一生信任感、满足感、安全感的精神来源。
爱你我就尊重你
有人问梁启超:“你信仰的什么主义?”
梁启超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趣味主义是梁启超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梁启超都会用心体察,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专业兴趣。梁启超不会站在一个父亲的制高点上说什么有用、什么没用。不会要求子女必须听自己的,他很尊重他的孩子们。
知道思庄在求学过程中,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了茫然,他赶紧写信给女儿。“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太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同我早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的治学针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梁启超认为事业无所谓大小,认定一件事去做,就是可敬的。在孩子们的专业学习上,他会为长远考虑,但一定以孩子的兴趣为首要原则。他在《学问之趣味》一文中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他很清楚父母的定位应该是建议者而非独裁者,他会给出自己的建议,但也充分尊重孩子选择的自由。这封关于抱歉的书信,给予了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尊重。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梁启超经常对孩子们说,“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意在告诫孩子们家庭寒苦,一定要勤俭、朴素、务实、好学。这是他的“言传”。
他为人清正,在流亡日本之时,尽管经济艰难,但依然百折不挠。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试图复辟称帝,他为此撰文以示反对,并拒绝了袁世凯20万银元的贿赂。这是他的“身教”。
梁启超就是靠这样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子女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永远把国家大义放在个人之前。
所以在国家民族需要之际,梁启超替梁思成请辞了清华大学的邀约,让他前往更需要建筑学专家的东北大学。他说“思成啊,这是我这一生最痛心最正确的决定,吾辈命运,当与国家命运紧系一身”,寥寥数语,一腔赤子热血,跃然屏幕。
所以,他的九个孩子都成为不同学科中的专家。三位院士,六位专业领域人才,其中一名孩子更是中国“两弹一星”功臣……
长女梁思顺,中国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三子梁思忠,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
次女梁思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
四女梁思宁,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梁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只活了56年,一生经历波澜起伏,大起大落,但他宠辱不惊,一生热情似火,乐观进取,并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了榜样。
梁启超的外孙女在《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中写道:“父亲的光环并没有保护他们,他们经历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一切苦难,但他们都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笑对人生,这就是梁启超对儿女们的珍传。”
没有无缘无故优秀的孩子,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我们无法成为梁启超,但我们却可以成为梁启超式的家长。
往期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