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作者:左刀
1、背景
2017年12月27日,阿里巴巴钉钉的CEO陈航(花名无招)在钉钉内部的工作群宣布,钉钉注册用户突破一亿,钉钉官微随后转发了这一消息。
无招说,“1075天,我们实现了一个小目标,用户数达到1个亿。感谢团队同学们在这1075天里,没日没夜的忘我付出。我们已经帮助1亿用户实现简单,高效,安全,以人为本的工作方式! 前路漫漫,让我们保持初心,戒骄戒躁,继续为4300万中小企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而在2017年11月,钉钉在深圳举办的秋季战略发布会上曾宣布,截至今年9月30日,钉钉企业组织数量突破500万家,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服务平台。
与此对比的是,在2017年12月21日,企业微信官方宣布已经链接了150万注册企业,拥有3000万的活跃用户。
需要注意的是,阿里钉钉的第一版测试版诞生于2014年12月1日,而企业微信诞生于2016年4月,阿里巴巴比腾讯更早做企业级应用,早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这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让阿里钉钉领先了微信企业版整整350万的注册企业以及7000万的使用用户,非常的惊人。
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是:钉钉1个亿的用户,500万的企业组织,相当于使用企业中平均一个企业组织20人,如果考虑到用户数量和企业组织数量公布时间差的话,平均一个企业组织的人数还会少于20人。而企业微信3000万的用户,150万的注册企业,平均一个企业也是20人,看来,与外界对于两款产品定位“中大型企业”不同的是,两款产品实际上使用最多的都是中小微企业。
关于钉钉的议论在网上非常的多,有几个共同点:1、很多员工讨厌钉钉,尤其是其“钉一下”,让很多人厌恶。2、老板们很多都喜欢钉钉,因为使用起来有掌控感。3、钉钉的使用人数不可能超过微信。
至于使用层面,有人认为很好用,有人认为很难用,有人认为太繁琐,有人认为功能强大,这个见仁见智,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不管怎么样,钉钉已经成为了一种职场的现象,很多人已经非常习惯于在工作中使用钉钉了。
陈航(无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钉钉要成为10亿级产品。要知道,中国目前最大的月活产品是微信,而微信的月活也没有达到10个亿。更何况,中国目前的网民数量才7个多亿,很多人因为不同的需求会有几个微信号,但定位工作场景的钉钉,一个人会有多个钉钉号吗?
所以,对于钉钉的的10亿级产品的口号,大家是嗤之以鼻的——没可能!
2、一个现象
今天(2018年1月15日),张小龙最新关于微信的演讲在我的朋友圈被热传,不同的媒体和不同的好友,分别从不同的渠道转发了这篇文章(《张小龙现场“约战”跳一跳,发布2018微信全新计划》)。
其中,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张小龙不断在强调:微信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我们的目标是做互联网上最好的工具”。而实际上,张小龙在2016年就说过,不要把微信当做是一个平台,或者理解成一个生态,而是要把微信当做一个工具来使用。
阿里巴巴在“支付鸨”事件之前,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社交的努力,从来往开始,一直到“支付鸨”事件,阿里巴巴也从希望能够复制微信这样的普适性产品,蜕变到如果能够吸引到一大批“俗人”也行的定位,不再追求大而全,只求能够分杯羹,毕竟,这个世界的大多数,都是由俗人组成的,否则,快手怎么可能做到号称7个亿的注册,1个亿的日活?
实际上,阿里巴巴也曾经投资过陌陌,目的当然是希望能够壮大自己的社交实力,但最终阿里巴巴抛售了陌陌的股票,黯然离场。财务投资上虽然胜利了,但社交布局上一再失败。
在“支付鸨”事件之后,阿里巴巴遭遇了极大的社会负面危机,由于其色情性质,传播速度甚至比假货的新闻还要快上几百倍。
彭蕾召集了22位蚂蚁管理团队成员深刻反思,并在内网发帖:“自己做错的事,永远不要怪别人!感恩所有刺耳戳心的声音。爱之深责之切。”
马云也在内网中说:“阿里巴巴珍贵的是改正错误的勇气。支付宝,继续努力。阿里人,学习反思和自查。”
2017年春节假期过后,蚂蚁金服召开了集团层面的战略会,召集了全球所有业务线负责人,以及核心管理层,确定“不做社交”。
有意思的是,自从支付宝开始“不做社交”之后,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却开始回升了,虽然速度非常的缓慢,但份额确实在回升,而微信支付的份额却在以极微小的速度在下降,在此之前,微信支付的迅速崛起让蚂蚁金服头痛不已。
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蚂蚁金服终于不再纠结于社交,而是要把“工具”的属性做到极致。
蚂蚁金服产品研究院倪行军(花名苗人凤)在2017年年初说:“支付宝真的不是想做社交,只是想搭建一个服务于我们业务的关系链,以使我们的业务开展地更加顺利。”
很显然,蚂蚁金服的逻辑已经变成为:工具属性,关系链连接。在这里,工具是第一位的。
这与我们在本段开头提到的张小龙关于微信的定位不谋而合!微信定位是一个工具,虽然他一开始是一个社交软件,但现在的微信之上已经开始堆积越来越多的产品,一方面是自身的产品,比如搜一搜,看一看,一方面则是为其他产品导流,比如微信的九宫格。
微信从社交转变成工具:社交为黏连,工具连接应用,而最强的工具连接器,无疑就是小程序。
支付宝则从工具入手,后续要不断加强关系链(比如蚂蚁森林,好友之间互相可以偷能量,浇水,查看等等,增加关系链的互动),把工具社交化。在之后,支付宝也会推自己的小程序,来“连接一切”。
两者实际上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希望用户能够更长时间的停留在各自的体系之中。可以购物,聊天,买理财产品,买保险,订外卖,打车……
为了能够突出工具的属性,微信甚至已经着手开始要把公众号给独立出去,单独做一个APP,让微信成为一个彻底的工具。
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什么都要把自己的王牌变成一个工具?
3、理解钉钉,从支付宝开始
翻看现在的支付宝,里面琳琅满目,生活场景中需要的东西几乎全部都被覆盖了,便民生活、财富管理、资金往来、购物娱乐、教育公益、第三方等等,基本上应有尽有。尽管有很多功能你还没有用,可能有的功能一直不会用,但支付宝的布局已经加速,这些应用,基本上可以满足“千人千面”的需求,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对于腾讯而言,目前的“工具”属性显然还远小于其通讯属性,只有在微信“钱包”中才有一些工具。很显然,腾讯希望通过小程序来逆袭,将微信真正变成一个“连接一切”的超级工具箱。
做超级工具箱的好处在于,通过超级工具,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事情给做了,甚至包括内容领域。一旦形成习惯,你就不会再去打开其他的APP,而只要用这个工具就够了。这将会让这种超级工具箱变成一个非常高频的产品,然后通过关系链,又会大幅增强粘性和使用时长。
比如说,你通过微信可以订餐,可以打车,可以购物,对应的,你可能就不会再单独去安装美团,滴滴和京东。这一点,在小程序完善后会发挥到极致。
对于消费者而言,一个平台全搞定,当然是最方便的,越方便,越轻量越好。
张小龙在演讲中说:“未来小程序的功能,可以通过搜索来实现”。这个搜索,不仅仅是手工搜索,我们认为还包括了语音搜索功能,这与目前各个厂家在力推的智能音箱就挂钩了。这里面的逻辑,大家可以参考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的历史文章《关于小程序的威力,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更强一些》。这种超级大入口的战略,对于互联网的同行们而言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
而超级工具箱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国家装入不同的东西,从而达到全球推广的目的。
纵观中国目前在全球最成功的产品,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工具类的产品。不管是UC浏览器,还是猎豹的各种产品,或者国内很少人知道的茄子快传,无一例外的在国外达到了数亿人的月活。而与此相反的是,微信这种看似最容易“病毒式”传播的产品,却因为文化和习惯,在国外遭遇了滑铁卢。
而单独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们,在全球推广时都遇到了各种麻烦,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支付工具的后台依然是银行,与各个国家的银行对接,涉及到数据安全问题,显然没有那么容易。
但大型工具箱却给了阿里和腾讯一个全新的机会。
举个简单的例子,阿里在印度收购的是Paytm,虽然也入股了一些电商和网上杂货店,但力度都没有Paytm这么大,其中的逻辑就是,Paytm是最像支付宝的超级大工具,其创始人一开始就模仿了支付宝,在完全收购之前,就能够做支付、充值、缴纳电费,煤气费及电话费、做在线旅游和票务等等。这个收购简直是天作之合,阿里在收购后除了加强其原有产品能力之外,也不断在往里放东西,比如共享单车和社交功能等。
阿里的战略思路已经转变,电商只是一部分,而通过超级大工具,能跨越语言和使用习惯的障碍,将线上和线下的各种场景全部集合起来,这个生意比电商生意要大的多的多。Paytm的布局实际上已经比亚马逊在印度的布局更加高明,虽然威力并未完全显现出来,而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也基本上没看懂。
实际上,根据ASO实时榜单显示,Paytm在1月15日列电商类第一,超过了Amazon。蚂蚁金服与Paytm合作之后,后者的用户规模直接从2000万变成了现在的2.2亿左右,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
通过Paytm和UC浏览器,阿里在印度的生活场景流量入口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但还有一个缺口,就是工作场景。
这与国内当时的情况是一样的,钉钉在开始之前,国内工作场景的交流非常的混乱,虽然微信占据了主流,但实际上上班的人群并不愿意把工作和日常生活混为一谈。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不希望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被领导或者同事看到。
钉钉补上了这个缺口,并通过与数百个不同的公司共同研发和完善,打造出了现在的钉钉,用过的人都知道,虽然存在很多的“不爽”,但作为一种工具,钉钉显然是很有用的。至于有些人抱怨用了钉钉之后出现的种种变态行为,这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你碰到了变态老板,该跳槽了,以及,你在生活中习惯于抱怨,该调整心态了。毕竟,工具只是工具,出现的效果要看使用者。
现在,钉钉也要开始其工作版“支付宝”的作用,他直接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开放平台,并接入了各种软硬件产品,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能够在钉钉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办公软件,这显然与传统的:一个软件公司开发一套产品,然后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公司,有了很大的区别。钉钉也会成为企业级的“千企千面”的入口平台。
实际上,微信企业版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两者在最终呈现出来的,可能又是极为相似的东西。
这种工具+平台的策略,在未来进入全球化的竞争中将会非常的有效。既可以给一家企业单独使用,也可以让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和协同,通过第三方开发者的介入,可以突破当地语言和使用的习惯问题。
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在残酷的竞争中,尤其是人口红利不再的情况下,明白了一点:互联网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用户时间的竞争。至于是不是社交,是不是电商,是不是内容,那些并不重要,都只是手段。
关键在于,怎么做出一款产品(或者产品矩阵),让公众能够把更多时间花在这里。毕竟,每个人一天花在手机或者pc上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被哪个占领的时间多,剩余给别人的就会少。
微信做工具是如此,淘宝做内容是如此,头条做各种产品线也是如此。
所以,何必要纠结是不是做社交呢?
4、10亿目标行不行?
对于刚刚才到1亿用户量的钉钉而言,如果在国内要完成10亿用户的目标,基本上10年内都不一定有希望。毕竟互联网人口就那么多,4300万企业中很多不会选择钉钉,甚至根本不会选择这一类的产品,腾讯的企业微信也会继续追着来蚕食份额。
未来,钉钉在国内的规模能够做到3-4个亿的用户量还是可能的,一方面,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对于利用IT来提升沟通和工作效率越来越重视,但很多中小企业限于成本和个性化的考虑,一般找不到合适的产品,钉钉和企业微信能提供千企千面的服务,大小公司都适合,无疑为中小企业解决了痛点;另外一方面,产品目前是免费的,而且推广期远未结束,这对于预算有限的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最后,现在新兴企业的创办者,大部分都是年轻的80后和90后,这群人从小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浸润,对于IT工具的接受程度极高。钉钉唯一的对手,就是企业微信,两者的跑马圈地在2018年将会加速。
国内很难做到10亿的量级,就只能把目标投向海外了。
实际上,在今年的CES上,钉钉第一次参展,并宣布了启动国际化战略。在钉钉最新调整后的组织架构中,也提到了国际化团队的运营,由CTO朱鸿负责。无招对此信心满满,“阿里钉钉作为中国原创的产品,具有旺盛的国际化生命力,我们希望让全球企业都能共享我们的智能移动办公。”
现在阿里巴巴正在实施eWTP战略(参考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的历史文章《为什么说eWTP战略,将会是中国再次腾飞的重要布局》),这个战略如果顺利实施,将会在未来覆盖全球大部分的区域,真正实现全球买和全球卖。eWTP第一次正式谈判,将会在2018年第一季度举行,WTO组织成员绝大部分对此表示期待和赞成,剩下的只是各方利益的谈判。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阿里巴巴的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GMV达到1万亿美元(6万亿人民币);远景目标是到2036年服务的全球消费者达到20亿。”
这为钉钉提供了一个海外发展的良好契机。
至少,未来接入阿里巴巴平台进行全球买卖的各大企业们,未来都可以是阿里钉钉的潜在用户。如果eWTP发展顺利,要让钉钉成为这些企业的主流软件其实并不算太难,只要把钉钉跟电商、支付、通关、翻译以及业务流程等核心功能进行捆绑,就会极大的增强粘性。这还不算在Paytm和Lazada这些平台上入驻的企业。
虽然facebook也开始了企业级沟通和协同办公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但这在全球还是一片蓝海,空间巨大。
对于钉钉的10亿目标,我个人持乐观的态度,凭什么只是facebook和谷歌们拥有那么多10亿+级的产品呢?中国的钉钉和微信们,也该加入10亿俱乐部了!
来源: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 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