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接受“珍惜时间”的教育,比如“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之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为了让时间利用率最大化,我习惯统筹安排时间,在家一边拖地、做饭一边听书,步行去学校也听书为伴,因为每一天时间有限,要做的事情又太多。
周四周五我们的学生回家休息,我本来的安排是:《人世间》第三部“看”“听”并举,在不影响其它活动的情况下,两天多的时间可基本完成。这样我就不用见缝插针,不用牵肠挂肚了,看完做事会比较安心。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周一刚上完课,就接到大伯的电话:伯母去世了,周五出殡。伯母患脑梗后,起初还能下床坐一坐,后来不慎摔倒,就卧床不起了,周日晚上才刚听堂弟说她这几天不能吃饭了,周一就传来这样的消息。
周一下午与两个弟弟一起赶去伯父家,叩首致哀,而父母一大早就前来帮忙了。此后两天我都上完课就去坐守。周三天气突变,伴着初春的雷鸣与九级狂风,大雨横扫,门外搭起的蓬布几乎翻卷,我穿件薄毛衣薄外套冻得直发抖,回到家里打开电暖扇烤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周四开始,换上羽绒服,我们全天侯到位,尽一份做侄子侄女的孝道。
小时候经常跟着奶奶心安理得地住在大伯家,一住就是十几天,全然不顾大伯家本来就孩子多,成分复杂。长大后才有体会,伯母没有嫌弃我,对我另眼相待,有好吃的总会分我一份。有一年我住院,伯母还每天中午往医院送饭,其实是非常善良和通达事理又疼爱我的体现。去年春节,她还能含糊地说几个字,见我就比划着说:“石涛呢?”我给她指指远方,意思是没有回来,她摇摇头,虽然眼窝深陷,但眼珠转动几下,接着又含糊地问“妮呢?”意思是问儿子的女朋友,之前她见过一面。这次轮到我摇头,心说儿子没有回来,女朋友怎么会回来?
去年国庆节放假,我去她家,发现伯母已经认不出人,堂妹说连她都不认识了。今年春节见到她时,伯母能自己拿着馍头吃两口,饭却只能靠喂,问她什么都不能回答,连眼珠也不再转动,大伯说“谁都不认识了”。
伯母生了七个孩子,大女儿因病去世,一个儿子不尽赡养义务,其余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都在,可是我的几个弟弟妹妹因为疫情影响,无法从外地赶回,我自愿当代表全程出现。即使意义不大,但是聊表寸心。通常这种时候,主家是需要支持和安慰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就是一种安慰,谁家婚丧嫁娶时冷冷清清的,在民间是会被人嘲笑的。所以我们恭恭敬敬地按照司仪主持的要求“衔哀致诚”——行礼,守夜,极尽悲伤与缅怀。
年轻一点,我会怀疑这样陪着的意义,而人到中年,我觉得有些“时间”,不要追问它的意义。意义就是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男孩女孩谈恋爱没有成功,这些投入的时间有意义吗?有!它教会我们成长。一番苦学没有升入理想的大学,学习有意义吗?有!它教会我们进步。在伯父家给伯母守丧,可以表达我对伯母的爱,对大伯的敬重,这个时候,阅读《人世间》倒成了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事。因为现在这件事更重要。
周五回到家,打开《人世间》(三),第一章是周秉昆从狱中回家给母亲送别,忍不住再一次泪水滚落,古话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于我心有戚戚焉。
今天读到芥川龙之介这句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影,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叫,行人的脸孔——须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