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读到同学发的一个朋友圈微信:“中年人的乏味,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放弃学习而停滞,不再被感动。”深有感触,在同学看来,中年人不是不学习了,而是停留在追名逐利的学习上去了。这阐发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中年人危机的问题。
孔子讲四十不惑,余秋雨说很多人连惑都没有过,哪里来的不惑?确实,在当今这个只讲功利的时代,金钱是代表一切的超级代码与超级符号,金钱代表了一切,所有名利、幸福、人生价值,无论精神的,抑或是物质的,我们都标上了价格,简单地说,说是钱能买一切,无论贞操、还是良知;无论亲情,还是尊严;因此,我们见惯了学术造假,见惯了假冒伪劣,见惯了坑蒙拐骗,见惯了狼心狗肺,见惯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有一切传统意义上的道德、美德、良知、仁义礼智信诸如此类,统统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凡是与金钱不沾边的人与事,我们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夫妻生活也要谈好价钱;凡是与金钱挂钩的、有利可图的人或事,我们都是挤破脑袋,拉关系,走后门,争前恐后,前赴后继,唯恐落后于人。但在道德方面,我们却唯恐自己走在了前面,从而当了冤大头,从而让自己的利益受损了。可悲、可叹。
中年人,已经让生活磨尽了所有的理想,用光了全部的激情,阉割了冒险的胆囊,闭上了好奇的眼神。生活的所有美好画面都被现实涂抹得一塌糊涂,现实让中年人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近视,越来越鼠目寸光。千万别跟中年人谈理想,那是一个遥远而可笑的童话故事,中年人讲究的是“活在当下”,享受在“当下”,尤其是当看着自己的父辈慢慢地逝去,中年人强烈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压力,于是就益发的觉得不能亏待了自己,不能拿那些虚无缥缈的理想来忽悠自己,套用一句广告词,“中年人,对自己要好一点!”这是中年人的真实心声。于是,绿色食品吃上了,补药喝上了,养生学上了,世事看透了,人生看淡了,心事看开了。一切都无所谓了,管他事业、家庭、社会责任,就好像《驴皮记》里的主人公一样,什么都无所谓,只要能活下去就行。而中年人一门心思全部放在享受当下,如果说人生还剩下最后一点梦想的话,那就是长命百岁,最好是向天再借五百年。
而要想摆脱中年人的乏味,解除中年危机,还得提到终身学习这个话题。人的年龄分两种,一种是生理上的年龄,一种是心理上的年龄。两者都可以改变,当然改变的方式不一样,生理上的年龄,实际的年龄是无法改变的,但可以通过锻炼来保持年青的身体素质,可以通过科学的膳食结构来调理身体机能,从而出现“逆生长”的奇观,如林志颖、林志玲等;心理上的年龄,有的人是年轻的身体里住着一颗年老的心,绝望、颓丧、沮丧、忧郁,更甚的是有自杀倾向的人,这样的人,心理年龄已经进入老年,甚至进入了死亡状态,比如说英国诗人拜伦;而有的人是年老的身体里住着一颗年轻跳的心,比如说歌德,七十多岁还陷入了一段热恋之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当你停止学习的时候,就标志着你步入了老年人的世界。”要想让心灵永葆青春,就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地接触最新的思想,洗涤自己的灵魂;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潮流共激荡。
回到学习上,要多读人文经典,多读大师杰作,不要将眼光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里。中年人阅历深,见多识广,其实更有利于理解大师的杰作,要知道,很多名著离开丰富的社会阅历是很难读懂的,更别说读透了。中年时期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万不可浪费在所谓的“活在当下”里面,眼光放长远一点。中年人啊,还是要有点“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雄心。
当我们的心活泼起来后,我们才能保持对生活的敏锐感,才能发现生命之美,才能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朝气蓬勃,才能感动于生命的惊奇与温暖,才能感受到人性之光。
中年人,是时候浴火重生,第二次出发了,让我们脱下世俗的厚重盔甲,拨快我们的心跳频率,让中年人的乏味滚蛋吧!让中年危机见鬼去吧!人生六十正当春,中年,人生才刚刚开始,一切都刚刚好!
中年,你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