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品,早在1926年发表,作品描写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朦胧的爱情的纯真之美,先后六次被搬上荧幕,也成为日本早期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讲述了还在上高中的“我”因为内心抑郁烦闷,只身前往伊豆旅行,并在途中偶遇了一行流浪艺人的经历,这其中就有那位撩拨了“我”初心的十四岁舞女薰子。人世间的所有相遇不过都是在为分别作序,当我在和薰子的三次相遇中慢慢懂得,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爱情时,分离已经近在眼前。
整部作品没有任何大起大落的情节,全然都是林间溪水般柔软常见的小事情。但,桩桩件件,都让我们感受到着青涩爱情的纯净之美。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棵树,一片叶子,包括绯红的妆容等,都在细节中展露出川端康成的写作意图:人性的朴实、纯真。
那么,借由最近卓老师让我们感受的“细节之美”,我选取文中三段印象深刻的具体片段进行解读,学以致用。
首先,是开篇这段环境描写:
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可是,我的心房却在猛烈跳动。因为一个希望在催促我赶路。这时候,大粒的雨点开始敲打着我。我跑步登上曲折而陡峭的山坡,好不容易爬到了天城岭,来到了北口的一家茶馆前,吁了一口气,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
独自旅行的我,带着沉重的心事,虽然一路景致宜人,但我的内心却并不平静,以至于大雨湿身,我也要保持向前的状态。这段描写中,利用山谷的幽静和我内心的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但在语言表达上让句子更加鲜活,同时,也让读者产生了极大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我无法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静下心来,即使大雨都不能阻挡我的脚步,我到底在寻找什么?
接下来,另一段细节描写是关于我躲雨时茶馆男主人的外貌描写:
这个房间里装有地炉,打开拉门,一股很强的热气便扑面而来。我站在门槛边踟蹰不前。只见一位老大爷盘腿坐在炉边。他浑身青肿,活像个溺死的人。他那两只连瞳孔都黄浊的、像是腐烂了的眼睛,倦怠地朝我这边瞧着。身边的旧信和纸袋堆积如山。说他是被埋在这些故纸堆里,也不过分。我呆呆地只顾望着这个山中怪物,怎么也想象不出他还是个活人。
这段描写很自然地运用了触觉(热气)、视觉,及相应的想象(浑身青肿,像是溺死之人)。如何描写能将读者快速带入?我想,运用视觉,其他感觉以及合理的想象力,就是最恰当的方式。比死人更可怕的是活死人,而且是被堆积如山的旧信和纸袋埋没的活死人。我感觉这段描写也和文中前一个段落里描写薰子的那种活泼、鲜亮的青春气息形成了非常好的对比效果。再者,这段描写中的第一句话,也非常好地衔接了之前“我”说,下雨后很冷的现状。外边很冷,屋里很热。一冷一热,更是把流浪艺人的生活窘迫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处,是写薰子非常爱听故事,但她只能让客人读给她听。关于“我”给薰子读书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把说书本子拿起来。舞女果然轻快地靠近我。我一开始朗读,她就立即把脸凑过来,几乎碰到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认真,眼睛里闪出了光彩,全神贯注地凝望着我的额头,一眨也不眨。好像这是她请人读书时的习惯动作。刚才她同火锅店老板也几乎是脸碰脸。我一直在观察她。她那双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娇媚地闪动着,这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她笑起来像一朵鲜花。用笑起来像一朵鲜花这句话来形容她,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可以在这段描写里读到薰子和“我”在这段时光中的各自享受的状态。“我”很“期待”,她很“专注”。少男少女在独处时,什么样的情景最美?我想,不过如此,那便是我们的眼里都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吧。薰子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她清澈的眼眸,——干净、纯粹,不掺杂任何欲望。这使得她在我心中的分量增加了,使得她的美更加自然,像鲜花一样美丽。嗯,这是一句最朴素的话语,但却不是任何美好的女孩子笑起来都能像鲜花那般生动。
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处细节描写都非常典型,它们不仅让我感到语言的细腻,情感的细腻,更能在整体情节的展现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我也笃定川端康成一定是将生活中那些真实的感受,结合合理的想象,一起融合在他的这篇文章里了,这才令这篇文章成为不朽的经典。
好作品读起来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写出令人过目难忘的好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