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指挥家的思维模型,才发现导演和指挥家的工作还挺类似的,都是管理一个复杂协作,并让大家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完成成果。指挥家的成果是一次演出,而导演的成果是一部影片。
指挥家思维模型若说区别,大概就是导演在影片制作的过程中,除了“强势掌控节奏”、“抓住‘下限’”、“排练”(团队磨合)外,还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其原因,是因为一首交响乐是固定的,所以它可以不断地彩排。而影片的制作过程,往往都是一次性的,团队的“彩排”(磨合)得通过不同的片子来完成,而不是同一个片子不断地重新做。
因此,如何对抗每一次制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是导演的必备能力了。
所以在这里,我就补充说明一点,在团队项目进行中,复杂协作网中出现突发情况,如何【随机应变】。
1、时刻关注总目标,【形】可以变,但【骨】不能变。当突发状况出现时,首先要抓住主线,也就是【骨】,不要被各种突发的、眼花缭乱的情况分心,不要想着如何挽回,非要按照计划进行什么的。而是想着如何推进才能达成总目标。
例如,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可能是想去拍一次日出,但当天没有日出,如果时间不宽裕,就不要纠结于一定要拍摄日出了,换成拍露珠、树叶、早起的鸟什么的都可以,因为日出不是目的,拍摄清晨才是。
一切【形】都是可以调整的,沿着【骨】达成总目标才是目的。
2、多做比少做好。在演奏中,如果出现了突发情况,可能是忽略掉错误,直接向前进行更好。但在我们的日常项目中,如果遇见了突发情况,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时,多做可能比少做好。
例如我们在拍摄时,发现现场和我们预估的完全不一样,计划好的镜头没一个能实现的,怎么办呢?尽可能现场能想到的形式都拍一次。
尽可能多的,给后续的协同人员预留更多的调整空间。
3、抓住底层框架。当原有的计划失效,现场必须临时发挥,且时间紧迫无法仔细思考时,要抓住底层框架,保证不犯错。
例如我们的拍摄中,现场需要临时发挥,时间又紧迫怎么办?摄像的底层框架如:推拉摇移跟、大中小特写镜头,每个动作、画面拍摄一组全套的。可能没法出彩,但保证不出错。
以上,就是我在复杂协作中,如何随机应变的方法。一切方法都是表现,达成目标才是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