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做好了《学习心理学》的导图,觉得蛮有用,便在朋友圈分享了。但我好奇大家会怎么找我要这份资料,会是什么样的心态,便多加了一个访问密码。后来,出现了以上两段对话。
我们先姑且不论这两段对话的质量如何,先来看看我的反应。
第一段对话发生在20:44,但我的回复时间是22:14;第二段对话发生在21:49,我的回复时间为22:08。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前一段对话发生的更早一些,然而我回复的比第二段对话更晚一些,差了6min,其实并不是第一段对话我没有看到,他发过来时我就看到了,但懒得回复。因为看完他发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这个人太没礼貌了”。而对于第二段对话,看到之后,我会很乐意立马把访问密码发过去,并主动分享一些自己的见解。
后来,我便想到了我自己,以后如果我找别人帮忙,或是要一份东西,我会怎么和别人说?我怎么说才会让别人更乐意帮助我?其实对于别人而言,可能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但对方是否帮你是意愿问题,心情好的话会去帮你,心情不好的话也就懒得搭理你。
我还想到了另一个故事,大学时带记者团,有一个学妹,很是讨厌,每次说话都会发大段大段的语音,而且信息啰嗦重复。起初这样听着也还能勉强,但一直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恐惧,凡是看到这个人发了大段的语音,便不想再听了,也就懒得回复。
还有另一个故事,有些朋友微信找你时,总会先来一句“在吗?”,然后许久之后再没声音。那么问题便来了,我是回复在呢还是回复什么呢?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有事说事,微信本来就非即时同步类通讯,把可能需要别人完成的事说清楚说明白,对方看到后若是觉得可以帮便会帮,若是帮不了便会拒绝。问“在吗”似乎毫无用处。
联系到这些故事,我总在思考我需要别人的帮助时,我如何说如何做才能更好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我来说,如果能不找别人帮助尽量便不找,能网上百度解决的就不要再找别人了。找别人时,信息很可能存在延宕,这时候自己的思维便会被打断,时间便也白白损耗。如果有些事情,必须找别人帮助时,那就需要思考清楚什么时候找别人合适,用微信、用电话还是用邮件?用语音还是用文字?我怎么和对方说清楚这件事,我如何说对方更愿意帮助我?
很多时候,说话的方式会影响别人是立马帮助你、还是故意给你拖延一会儿、还是直接拒绝你。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对方凭什么要帮助你呢?也可以换一个问题思考,对方帮助你,能为他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也许,当我们弄清楚这点之后,别人会更愿意帮助我们,会毫无拖延地帮助我们。我们若不尊重别人,我们又如何期待别人尊重我们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