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Design2B
B端产品设计 - 踩过的雷区

B端产品设计 - 踩过的雷区

作者: Crumvey | 来源:发表于2017-07-10 16:29 被阅读58次

    在B端产品设计里,如果有类似的功能,沿用已有功能的业务流程和UI界面进行设计,可以让用户在迭代更新的版本中更容易上手。
    但这样也容易才中一个雷区:生搬硬套,不符合现实生产规律。

    (以下用一些更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描述我遇到的这个雷区)

    • 比方说,有三种用户角色:
      1. 用户角色:班主任(以下简称A)
      2. 用户角色:学生(以下简称B)
      3. 用户角色:校长(以下简称C)
    • 已有需求:班主任A需要监督学生B的学习效率。(从A的视觉设计这个功能,即现在需要进行系统的教师端原型设计
    • 已有功能是:
      1. A发现B学习效率差,A填写一份B学习效率不佳的证明材料,要求B在这份材料里面写检讨书(“材料+检讨书”以下简称w)。
      2. B写完了邀请A来评判这份w及不及格。
      3. 如果及格,这个事件便结束;如果不及格,B需要重新再写检讨书,再来邀请A重新评判。

    于是,便设计了如下原型界面:

    已有功能界面截图

    界面解释:(这部分文字有点多,但希望可以把情况描述清楚)

    • #A发起# A发现B学习效率不佳,点击“新增证明材料”按钮,进入填写证明材料。
      • A随后在“待写检讨的w”里面可查看自己发起的w,但是没有填写检讨书的模块。
    • #B填写# B在系统的学生端页面的“待写检讨的w”窗口里面可以查看需要写检讨的w;
      • 然后B在他的客户端里的w填写检讨书内容,写完数据同步到A的教师端;
      • 随后B可以在“已写待通过的w”的窗口查看自己写完的检讨书,但没有“通过”按钮。
    • #A选择通过与否# A在教师端的“已写待通过的w”中查看到B写的检讨,评判后决定通过不通过。
      • 如果通过,A、B双方都可以在各自的客户端的“通过已结束”的窗口看到已通过的w;
      • 如果不通过,继续要求B进行二次重写w的检讨部分。

    在更新迭代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新的需求,跟已有需求类似。

    • 类似需求:A、B、C三方都要求不可迟到。迟到了需要进行检讨。
    • 类似功能:
      1. 三方都可以检查迟到情况。发现其中一方迟到,填写一份证明材料,要求对方在这份材料里写检讨(“材料+检讨书”以下简称v)。
      2. 需检讨方写完了,邀请发起人来评判这份v及不及格。
      3. 如果及格,这个事件便结束;如果不及格,需检讨方要重新再写检讨,其后再邀请发起人二次评判。

    于是,为了节约用户适应新功能的时间成本,沿用已有功能的界面,设计出如下原型图:

    类似功能界面截图

    但是,在进入开发之后,发现了以下的问题:
    A发起的v和A接收的v都显示在第一个窗口“待写检讨的v”里面。
    如果v的数量比较多,那么在用户A看来会比较乱,而且开发要做多次判断,数据表多增加flag。
    类似功能比原有功能的角色增加了,不同权限应该对不同的数据模块进行处理操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沿用原有的业务流程看起来就会有点乱。

    于是讨论之后决定,找到另一种更容易理解和开发的方案,如下图,


    更改过后的原型图

    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待我处理”,二是“我发起的”。

    • “待我处理”的里面是装“需要我去通过的”,以及“需要我去写检讨”的v;
    • “我发起的”里面装的是“我发起”的v,其中包括的状态有:“对方还没有写检讨的v”、“对方写了检讨但我还没通过的v”、“对方写了检讨但我要求对方重写的v”、“对方写了检讨我通过的v”,这些都是同属于“我发起”这一大类的。

    这个失误的解决方案不难,改页面也就改几个字。令人有挫败感的是把业务流程背后的逻辑都改了。虽然这两个方案都是可行,但是后一种方案更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在于,不熟悉业务场景,思考不够全面。任何一款产品都是需要一套无懈可击的业务逻辑层支撑起来的,且B端产品对业务逻辑的思考要求就更高。
    因此,产品小白更要积极主动去了解产品功能,从不同的用户角色去体验这个功能能否真正满足用户们的需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B端产品设计 - 踩过的雷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ly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