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竹的局限:从虚竹谈“自我认知四象限”
按照自我人格诊断,我们可简单把所有人,都归到以下四个象限中。
第一象限是“自信的我”,简单来说就是“你好,我也好。”这类人相信共存,共赢,互敬,能够接纳个人的独特性等等,比如乔氏夫妇,这是比较完整的人生。
第二象限可称为“自傲的我”,简单来说就是“我好,你不好。”比如说慕容复,鸠摩智这些人,很自大,这类人排斥他人,有力量,扛负许多责任,压力大,领导欲强。这类人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要用自己来把别人比下去。
第三象限可称为“自卑的我”,简单来说就是“你好,我不好。”退缩,逃避是主要特征。虚竹恰有这个部分,不管他拥有多少本事和技能,他都相对比较自卑,他内心的力量始终不强大,在关键需要主持正义的时候,他一般不敢主动站出来。不管好的坏的,但凡外面要给我的,我就接受。这是一个被动的人生。
第四象限是最糟糕的人生,“自弃的我”,说白了就是说“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是自毁的人生,这种人生就会成为社会败类,像段延庆(我要把你们毁了,因为我被毁了)、叶二娘(我孩子被抢了,所以我要抢别人的孩子),所以四大恶人之所以成为恶人,是有原因的。
而如果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就会很容易落到第三象限,自卑的我,被动的人生。有些读者问,虚竹“认为自己不重要”,又会导致什么遗憾呢?
其实书中也有答案。
在虚竹与父母相见的时候,他的武功已是一流,在他父亲和母亲自杀的那个片刻,虚竹是完全有能力去阻止的。可是,由于他内在的那个弱小,他当时或是头脑一片空白,或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制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假设有一个理想的虚竹,他完全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他在关键时候会救他的父母,最起码可以阻止他妈妈的自杀。即使他成功阻止,或许玄慈还会选择圆寂,叶二娘还会选择殉情,然而对虚竹自己来说,事情的性质会完全不同。
虚竹的仁兹,宽厚,与世无争,这是都是他的优点,但缺点在于,虚竹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他不了解自己有多大能量,也无法察觉他的能力状况,也不会主动地、有意识的去使用他的能量。
当一头小象被刚捉回来时,用一条铁链子系住它,它会多次努力挣脱,但肯定失败。等它长成大象了,你可以换条麻绳系住它,它也挣不开了。不是它没有这个力量挣开,而是它认为自己已经挣不开这条绳子。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虚竹。
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里,父母或多或少,都传递了“你不重要”的信息。否则我们的作为也许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很多小孩子竞选班长的时候,总是退缩的。很多时候面临公众场合,有些人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次轮到你讲两句了”,“哎呀,不好意思我没准备”。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会失去生命中的很多机会。
导致在很多关键时候无法站出来的原因是,“以为自己不行”。多少人的能量被锁住,就是因为这一点。
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两个人,曾被完全重视地对待过。
一个人出生在马槽里,三位远道的智者,带着乳香和黄金前来进贡,甚至亲吻他的脚趾……这个婴儿打从出生就被父母当作神一般地对待,享尽呵护及疼爱,他的一生,行了多少的神迹,他拥有比一般人更多、更强的能力。他,就是耶稣。另一个就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世间的觉悟者,佛陀,他的童年是如何过的,大家也都知道。
这两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没有被“不重要”的观念对待过。他们把自己生命的所有能量,都迸发散射出来,影响了全世界,并还将持续影响下去。
培养圣人,对于普通父母要求太高太远了,我承认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但我们可以努力朝这个方向学习。
旷智勇老师:身心灵导师、完形心理治疗师、好睡堂道主、长艺资讯联盟董事长。 二十年来,师从数十位顶尖西方心理学大师,印度静心导师、道家内丹师父、佛家禅师及中西医大家。致力于体证及推广以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佛家自观自 在、慈悲为怀的生命态度为本,心理学及医学的身心调整方法为手段,帮助自己及有缘人以最当下的方式,经营好家庭、事业,迈向身心灵的健康。
更多家庭教育的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华夏上善若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