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飞扬
在这个世界发声的人太多了,有时候你不注意连最好的声音都会被埋藏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选秀的节目那么多的原因吧,可再好的声音也是需要有人听的。
今天因为5月的写作群快要面临结束和解散的时候,赶紧抽空把同学们以前写的文章抓紧拿来看看。
在看得过程中认识了一个个的朋友,那些记不住名字的网名忽然在你的心里有了具体的形象和他们的人生故事连在了一起了,每一个人不再是抽象的没有感觉的了。
总之收获很大。在每个人都发声的时代,写作群的同学写的东西是最原汁原味的,没有任何修饰的、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的感受。很可惜的是我上一期没有花时间去看,错失了很多认识大家的机缘,现在认识到还不晚,还有很多机会结识有着写作共同爱好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常常感觉到读了一本好书就好像吃了一顿大餐,人的精神的满足胜过了物质的满足。而能写出一本好书的人她的精神首先是满足的,她是享受这一个过程的。而好的文字能不能让你的读者满足则是取决于你的精神的饱足和心灵的丰满程度。
无论你写出什么样的文字都是一个人的心灵治愈的过程。那种宣泄和畅快的抒发在你写下来的同时让你心灵的压力也释放和宣泄了。
写作是一个面对自己灵魂的事情,面对着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你怎么看、你怎么对待的事情。
看每一篇文章都好似在和每一个人交心,尽管没有图片,但你的脑海里会伴随着作者的叙述浮现出来各种的画面。我们大脑是最好的摄影机和导演,不需要任何演员,作者和她经历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故事和电影,写作和叙述,这是电视或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可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在阅读的同时也与作者一起感受她的生活和喜怒哀乐。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整个高中时代我都是靠写日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梦想,自己勉励自己,鼓励自己,最终走出了那个我一直想要远走高飞的地方。到了大学也是靠着日记来记录我自己的生活和心情,一步步地走出了自卑、自怜的情结,逐渐走向了自信。
记得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要回家,碰到了系里的一个老师,他妻子的姐姐也在我父母所住的城市,他想让我带东西给他妻子的姐姐,所以就认识了这个老师。当我回来时他妻子的姐姐还让我带了家乡特产给这个老师,所以就跟这个老师有了很多的交流。
当时一个系里的研究生并不多,而这个老师他们的专业是最热门的,每年也是最多学生考的,很多人学了这个专业毕业后都会出国。
而且感觉当时这个专业带头人本身就是早期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所以思想活跃。记得当时他已经都七、八十岁了,还能在系里开会的时候用法语高歌一曲,声音洪亮,高唱一首马赛曲。他年轻的时候在法国留学的时候还认识了一个法国女友,可惜的是他后来回了国,就和这个女友分了手。
改革开放之后中外交流又开始了,他的这个前法国女友还来中国探望他,听说老人家为了外国友人的来访,把家里的所有的家具换了新的,据说还让师母很生气。当然了这也是有情可原的,总不能说分别了几十年后再相逢,让法国女友看到自己过得差,要是我也坚决的换,不能让外国人看不起咱,所以换了别人可能也会如此。
这个老教授非常愿意支持年轻人走出国门,所以他下面的老师自然也如此。而我们所学的专业就没有这样的。其实一个人在高校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跟这个专业的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了。
实际上最重要是看你跟谁了,你要是跟着一个学术思想活跃愿意与世界沟通的人,你的路就走的宽广,否则就相反。可是年轻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选择,大家只想着能上研究生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想到要学什么专业,就像现在的学生一样。不想找工作就考研,把就业的时间推到三年后,可三年后真的就业机会就会更好吗,不见得,结果造成了很多不是很适合搞科研的人来读研,而且甚至读了博士,结果他也读的痛苦,还没有任何进展,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浪费了导师的很多经费。
还好最近的中期分流的趋势真正开始实行,让那些确确实实根本不适合搞科研的学生分流掉,让他们硕士研究生就毕业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解脱吧。
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最苦的是一个人站错了位置,站到了他不该站的位置上,怎么用力都不得其解也是一种痛苦。早点从其中离开寻找他最适合待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发挥他最大能力的地方。
我总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待的最适合的地方,那个地方是最符合你的天性和你的创造力的地方的。在这里你可以自由地发挥你的创造力,好像在与天地间共舞。
之所以谈到过去是因为前面谈到的这个老师,在一次与他的交流中,他告诉了我他影响了很多他们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最终出了国。所以当时他对我也进行了指点,就是要是出国呢,就不要找男朋友,特别是不要找一个文科的男朋友,因为文科生在国外找不到工作。还有就是他问我当时喜欢什么,我说喜欢文学和写作,他说在中国写作出不了名还是什么的,总之他的一句话就封死了我的一条路,让我从此不再有写作的梦想。所以也就是因了他的这句话,后来的我似乎写了那么多年的日记也开始没有再写了。
当时这位老师还让另一个老师帮忙介绍我去另一个大学求职,没想到那个大学的那个岗位也是我们系的一个老教师的女儿也想进的地方,那个老师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好几年,一直想要调回来,没有想到我也去和她竞争这个岗位,到最后我是没有去成,人家还是调了他女儿去那个地方性的大学。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很让那个老教师很记恨我,到最后等我读完博士留下来工作时,碰到那个老教师,他还是一副很惊讶的眼神。
其实我觉得他应该早点释然才对,因为最终他调了自己的女儿到了那个学校,他还想怎么着呢,难道别人过得更好些他也受不了吗?
再后来这个老师最终也去了美国,和他的家人一起相聚。在后来还碰到那个带我去求职的老师谈起这个老师的时候,说还想回国,当然被他的妻子和他们这些老朋友拦下了。
我所穿插的这个故事就是想要告诉大家的一件事就是:有时候很多人很愿意当别人的心灵导师,想要陪伴别人成长。这是一个好事,但你也要看别人是否适合。我总觉得成长是一个个人的过程,每个人要善用自己的影响力,多倾听别人的心声,就是一个最大的帮助。有时候一句话会影响别人的一生。所以不要抱着偏见地对待这个社会和各种职业。宁愿让别人自己去探索、去摸索,去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业,这才是最大的爱。不要因为你的一句话就否定了别人的无限可能性。
倾听胜过了一切指点,不要以你的人生阅历来断定这个世界的发展,因为这个世界是瞬息而变的,我们不知道自己明天会如何,又如何知道别人明天会怎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