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阅读就是一种爱好。如果一个人不爱读书,非要强迫他去读,这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平时,我经常发觉班级个别学生读书的情景,如果要求他们读书,你仔细看看,不动声色地看看,这几个小家伙好像和尚念经一样,看似念的特别专注,一旦问问他们读出了什么,他们便会垂下头,一声不吭。几次,几个胆大的孩子态度特别诚恳,对我说:“老师,我读书只是为了防止你们的追查。”其实,这几个孩子读书这样子,我也特别的理解。他们不爱读书,我去强迫,难道说这不痛苦吗?
阅读,首先做得是读者的心理状态。
1、带动。开展阅读活动,不要一刀子截齐,先让一部分具备爱读书的孩子动起来,通过这些孩子的读,坚持读,去带动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孩子带孩子特别有效,如果进一步地剖析,这里面包含着一个“自我竞争”的因素,孩子们都会这么想:同伴能做到的我为啥做不到?孩子们的这一点自主意识要比成年人做得好。
2、植爱。只有爱心的人才可以把一棵树栽活,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即便栽的树活了,长得也不会枝繁叶茂。阅读也一样,我们要给孩子们种植一种爱,这种爱是特殊的,要求孩子爱上的是一种僵硬的蝌蚪般的文字,让孩子们从僵硬中寻找到鲜活的东西,这就是阅读之爱的独特性。如何才会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强制措施不行。让孩子们从阅读中寻找到生命需要的东西,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爱上阅读。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个词“生命”,阅读必须要具有生命化教育的意义。即“我为什么要读书?就是为了生存,并且生存的更好。”
阅读,其次重点解决的是停留于表面而不深入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现在,好多学校的阅读工作仅仅停留于表面。前几天,我看了一些关于阅读工作的新闻宣传图片,只是把孩子们的手抄报装订成册,一本一本地摊开,让领导看。我又仔细看了看图片,拍摄图片的这个人一定是个“高手”,把领导当时看手抄报的神态从图片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看看吧,领导一边翻阅着手抄报,一边指手画脚,尽管满脸堆着笑。我看到这里,反倒觉得不自在。一本本手抄报就能说明孩子们的阅读状况和阅读实效?
1、阅读要克服纯表面现象。学校阅读工作的重点,不是仅仅看做了多少本手抄本,购买了多少本图书,或者,阅读课老师上了多少堂示范课,我们要重点看看关于孩子们的一个简单问题,即“孩子们到底真正读了没有?孩子们究竟从阅读中得到了什么?”手抄报只是一个片段,而不是阅读的核心,代表不了阅读工作的所有。我觉得现在一些人所做的阅读工作纯粹是用看似丰硕的表面成果来忽悠人,这些人之所以这样做,也有苦衷,不做吗?害怕受批评。不做吗?这项工作一旦退后脸往那里搁?被同行笑话。阅读工作的表面化纯属一种功利主义。
2、阅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阅读要真正地走进书中,真正地领会每一页的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我们平时做阅读工作,宁可让孩子们少读几本书,决不能让孩子们的阅读走过场。这个寒假,我让孩子们共读《丛林故事》这本书,从孩子们的自主报名参与,到我的公益组织指导,再到孩子们的晚上定期分享阅读心得,最后看看孩子们的读书笔记,我明显感觉到这才是真正有实效的阅读。特别是孩子的读书分享,见解独到,犹是把狼和人之间的那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剖析的特别深刻,特别清楚。这里,我悟出了阅读工作不是说做不好,关键要方式科学,更要用心投入。
阅读工作的表面化现象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现在有好多人总抱着一个“阅读无用论”观点,甚至,认为“死读书”有什么用处。审视阅读要有一个高的占位思想,把事情尽量往远处看,往深处想。世界上犹太人为啥贡献这么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读书,每年,犹太人人均读书60本,而中国人每年读书人均不到3本。能说犹太人啥吗?这就要引起我们每个人深思这个问题。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只有真正读了才会知道。有些人总说读书没用处,因为这些人的读书不是真正的,没有从书本深入进去,书中自有颜如玉,要想获取“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