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讲历史上皇帝这个BOSS如何开“公司”,又是如何运作的,快钱和慢钱。
既然我们想象朝廷就是个公司,那么,首先这个公司的账上要有钱,BOSS皇帝的私腰包(普天之下不是莫非皇土吗?这特指围绕皇帝本人的小朝廷),做官的腰包,还有老百姓的腰包。维持某种意义上不对等且相对和谐的平衡关系,就是财政。但遇到如战争非常费钱“名将之福,财政之灾”打破了这种平衡,那就必须要面临一个问题“改革”
“快钱”,顾名思义就是来钱要快,其特点就是打上一个莫须有的名号,要干净利索。但特像是我们现在的“校园贷”,你的良性“入账”永远是填不上这个窟窿的。慢钱,正规渠道,它既然要正,那比如少,因为明面上的,又何时多过?挣“慢钱”又何时跟得上“花钱”?
1、例如“卖官”,这个就是抓住了富人有钱,且虚荣心作祟,虽图一时之快活,但归根结底,这些商人做了官,最后又得将从老百姓那把买官的钱加倍收进自己的腰包里,所以无形中老百姓的压力怎么可能会小呢?
2、还有官僚系统的消耗,就得“裁员”?那裁员该怎么裁?让谁去裁呢?这时候“酷吏”就上台了,噔噔噔~只头要硬那是不行的,首先皇帝这肯定不喜欢(比如“海瑞”),讨皇帝喜欢你得像“和珅”不仅能BOSS自家有的花,还得保持财政上的平衡,会挣钱更会擦屁股,甚至得有背黑锅的思想准备。
3、“货币”,例如在汉初时,一货币“铜钱”等同所制造的价值,官方也提倡民间自制的,可投机者每每剪下一角或者一边又可以重新铸造一枚铜钱(劣币驱逐良币)不仅面额大大贬值,更会使得自由市场秩序变得混乱。所以大多改革跟“货币”的“贬值”脱不了干系的。历史还有“交子”,纸质货币的出现虽然一面解决了交易时的繁琐,但同时也滋生了不好的一面(制作方,若是大量向市场投放价值不对等的纸质货币,不仅会让老百姓自己受损,更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整个财政)
所以,一切的改革,改的或许不是机制,而是怎么干?给谁干?干完了怎么分?维持某种意义上的更加平衡,所以失败后果非常可怕,因为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消耗,你本来年年种的玉米,今年改种大豆了到了秋天没收上大豆,那是真白瞎了!小家都如此,你说呢?但温火还是杯水真的就救不了急,所以到最后鱼还是熊掌,莫论得其一,若能如意,实属不易。
个人瞎想,如有不妥,敬请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