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句古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流传至今的“育儿谚语”昭示着古人的智慧与精炼。但当我们走在现代化的今天,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时代的变化与背景。对于成人而言,“定性”与“定型”这些基于传统文化的表述,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世俗或者肤浅的字面解读,对于人的传统评价统统居于“固化”,不变是古代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各种固化的坚守保持原有的状态,是封建或帝国统治延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我们不去评判历史对错,只是时至今日,变化与创新、传承与借鉴、独立与融合、开放与发展等时代特征下,伴随着人的多元化成长和丰富多彩的人生变化,即需要传统文化对于人性、人生的深刻理解,更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人的潜在性、可塑性、多元性、天赋性等量化细化的特性指标。
仰卧起坐的故事:宝宝是个身材匀称而偏瘦的小孩子,但帅气的外表不能掩盖体育的欠缺。在学校的体能测试中,除了短跑之外,其余项目都是“老大难”。最初我们也寄希望于在校的锻炼进行弥补,但后续发现效果不能达到满意。于是,每天放学回家,针对“仰卧起坐”这个弱项进行“家庭练习”。最初每分钟20个都很困难,便给孩子垫上靠垫减低难度,基础是做到40个的达标线,然后逐步增加数量。当孩子垫着靠垫能做到每分钟60-70个之后撤掉靠垫,依此循环。大致一个月过后,孩子就可以做到每分钟40-50个,这个过程里帮孩子按小腿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到肌肉和力量的变化。
再次进行体能抽测,宝宝的成绩是优秀,让很多老师和同学感到惊叹。其实中间只是1-2个月每天晚上10分钟不到的坚持。这也让一直为孩子身体和体育发愁的自己醍醐灌顶。育儿更多是潜能的激活、发育期孕育着多种的可能性、成长就是发现和组合出最好的自己,但这其中,必要的参与和引导不可或缺。
记忆力的故事:宝宝经常会有课文背诵的家庭作业,可能是上课听讲很认真,每次课文背诵的时候孩子基本上只看上三四遍就找我帮他检查。我能感觉到孩子记忆力非常之好,但快速记忆后总有遗漏、错误和马虎。于是每次我和孩子妈妈都“呵斥”孩子要“牢记”后再检查,天赋固然重要,但细致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更为重要。
这件事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潜能”和“天赋”,既要发现和激活孩子的潜力,又要综合引导这些特质走向正确的方向。发现、引导、修正与巩固的良性循环下,你的孩子就像一座隐藏的宝藏一样,被一点点的打开,这其中的惊喜和乐趣只有深度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去体会。
很多学术研究表明,人脑的利用度不高于10%,即使数据有些许偏差,也可以充分证明人的潜力无限。对于成长和发育期的孩子而言,潜力、可塑性、挖掘性更是无穷大。任何细致的、耐心的、有效的陪伴与发现,都会为潜能的激活提供可能。而不间断的、科学的系统性发现与引导,对于家庭和孩子而言也必然是受益终身。
爬山的故事:家附近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公园,宝宝3岁多开始就经常一起去爬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疲劳感知”弱于成人,爬起来没有明显疲劳感,步伐轻快而耐性十足,经常需要孩子中途等待我,爬到山顶不怎么休息,又跑跑颠颠的下山去了。回忆自己小时候“野玩”的经历,貌似孩子身上有这个阶段独有的特征与表现,可以笼统的称作“幼儿期特征”,而有些特征会随着孩子成长逐渐退化与消失。
这让我的思考又增加了一个维度,就像失去的最为美好一样,很多阶段性的特点只出现在特定的阶段。这就使得陪伴和发现显得弥足珍贵,毕竟时间不能倒退更不可能重来。而如何发现和引导保留这些阶段性特点,让“幼儿期特征”可以延续和发展,是需要和所有宝爸宝妈共同努力去探索和达成的。现实案例中,关于初生婴儿具备的游泳天赋,已经得到验证和激活,更多的研究、发现和应用,也必将为潜能开发和科学育儿提供学术和实践保证。
父辈们对于“带孩子”有着思想层面的“反感”与“抵触”,深刻的传统思想烙印下,严酷与冰冷是父爱最佳的诠释。时常有人问起关于“一个大老爷们天天哄孩子”的疑惑与不解,简单讲可能出于对传统父爱的反思和全新方式的尝试与践行。
美好生活离不开物质的追逐与满足,但追逐与满足是服务于结果的务实奋斗,而不是在“物欲”旋涡中的迷失与陷落。脱离了精神支撑的生活不可能“美好”,脱离精神支撑的努力,也终将走向迷失与陷落。对于普通人而言,家庭、孩子所交织的普通生活,是精神世界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力量支撑。
不会爱自己、何以爱别人;对至亲的孩子都缺乏感情,如何让人相信所谓“鲜活的灵魂”?我们经历“严父”时代下的童年反思,我们创造“慈父”时代下的育儿践行。
让生命和生活多彩而生动,让家庭和育儿真挚而充盈,播下爱的种子,收获必然颇丰。
育儿故事,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