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网络上一则刑事案件的报道,一个80年代初出生男性嫌疑案犯,杀死了他的镇上党委书记,然后逃进山里面。当地警方快速出动大量人员,对他进行地毯式围山搜寻追捕,最后,在他母亲的坟墓旁边,警察逮住了身体微胖的杀人嫌疑犯。
这是网络上报道的一个真是叙事,这个叙事的冲突顶峰已经形成。这个叙事,一定会被一些专业的叙事者还原。这个出生80年初,身体微胖的杀人嫌疑犯,与党委书记之间的不共戴天之仇,是怎样形成的?他在杀人之后,跑到他母亲的坟墓旁边去,与前面的冲突形成有着怎样的点线面关联呢?
余华当年从牙医改行去写作,写叙事写到了最后,觉得无话可说了。原因是他写着写着,基本上把自己当牙医之前的所有生活体验都写完了。后来,他找到了一个输入办法,就是每天有事没事就去翻看报纸。余华以前是比较少看报纸看新闻的,等到当他想去翻看报纸的时候,他每天看报的目的就是很强烈的。余华翻看报纸,专门看报纸里面那些记者写的案件报道。
报纸上那些记者写的案件报道,基本上就是按套路写进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简单经过就完了。而这些报道上的案件,提供了时间,地点,事件的简单经过,对于一个专业的叙事者来说,足够了。一个专业的叙事者关心的是冲突。而构成冲突的过程是可以虚构出来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虚构故事的专业叙事者太多了,以至于再怎么样虚构出有着冲突的故事来,显然都已无法创新了。
我们再来听一听,余华又是如何从翻报中获得创新力的。他说,有一次他看到报纸上写了有人跳楼的很短报道,只是那个到了现场报纸记者,在报道叙写里多加了一句话。哪一句话呢?报道最后写了跳楼者面朝下趴在水泥地上,身上穿的牛仔裤两个裤桶显现圆柱体直挺挺着。
余华就是在“两个裤桶显现圆柱体直挺挺着”那段文字中,找到了他的叙事灵感。

这是叙事的画面感,这是叙事的动感,这是叙事的神经学纬度。
这种用语言文字叙述从而引起人们想象的画面感,叙事的动感和叙事的神经突触变化,起源于人类早期在夜幕之中围坐在篝火旁边听叙事者的叙事就已开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