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完,仔细想想也没明白它是啥意思。
默尔索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因为无力扶养妈妈,也因为与妈妈无话可说,将妈妈送进养老院。妈妈死了,他去养老院守了一夜灵,不过没有表现出悲哀与哭泣,还喝了门房为他煮的咖啡。第二部讲好友雷蒙与情妇发生矛盾,一次偶然,他将与他们发生矛盾的雷蒙情妇的弟弟开枪打死。法庭本该就事论事宣判,可法官却因为他在母亲的事上认定他道德有罪,做出死刑判决。事情本身有些荒诞,入狱之后,默尔索直面自己的内心,用内心的真实反抗世界的荒谬。
初一看,确实令人难懂,一梳理,发现有点意思。我想,这篇伟大作品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由真实世界的荒谬的存在决定的,如果世界的荒谬不存在,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是某的瞎想,其实即便现在,荒谬的思维也无处不在。“一白遮三丑”的思维不就是荒谬的嘛?存在于我们某些人眼中的“只要成绩好,便什么都好”的思维不也是荒谬的吗?……这样的思维,在生活与现实中的存在还少吗?不过,我更愿意把《局外人》这本书当作一种史料或者当时的社会映照去读它,让它独立存在,这是不是有点荒谬?
令我感兴趣的是文后的“加谬生平与创作年表”中的内容。上面记叙了加缪短暂的一生作出的杰出贡献。在读到1915-1918时,我注意到,加缪出生于1913年,父亲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加缪一家“不仅生活困苦,而且也没有精神食粮,亲人都不识字,家里也没有一本书,可以说加缪的童年是在文化和历史的真空中度过的”,“然而,他有一个“温柔的好母亲”,尽管母亲没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爱抚孩子。他的沉默寡言、天生的自豪感和朴实的性情,多半受他母亲的影响”。不难看出,拥有一个好母亲真的胜过千百本书,她们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了不可磨灭的明亮底色。当然,不可夸大这个,时势造英雄,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也是密不可分的。再一个,从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把授奖仪式的答谢词献给他的启蒙老师路易·热尔曼先生的这个举动中,还可以说一句,“贵人指路”似乎也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