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的《局外人》
《局外人》创作于1938年到1939年,是加缪的代表作,很难想象,创作这部存在主义代表作时的加缪,只有26岁。
人类是群居的生物,人存活于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生活的需要还是情感的需要,人都需要融入周围的人,融入这个世界,哪怕你的内心对于周围的人和身边的世界是有些不屑的。
因为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人们只能做个两面人,在自己真实的外表上覆盖上一层虚薄的假象。
而《局外人》中加缪所创作的主人公莫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是局外人如果按照中国的哲学来说,这样的主人公应该算的上是一个能够保持真实自我的赤子了。
现实世界的局外人
加缪创作《局外人》时,正是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爆发之际,由于·纳粹主义的影响,当时整个世界,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所弥漫的都是一股狂热的气氛。
在这样的癫狂世界中,确实是需要莫尔索这样的局外人,与世界隔开距离,保持清醒的自我。
那么,现在的世界还会有局外人吗?
当然是有的,而且数量还不少,虽然未必是这个世界的需要,但是每个局外人都从自己离经叛道的生活中获得了自己的快乐。
我们不妨对照着莫尔索在局外人方面的表现,看看现实社会中的局外人是怎样的表现。
首先,莫尔索是情感生活上的局外人,在母亲死时无动于衷,当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他却认为这是个无聊的问题,绝不肯巧言去进行搪塞,当邻居想要跟他做朋友时,他也是一幅无所谓的态度。
其次,莫尔索是工作的局外人,当老板提出要让莫尔索去巴黎设置办事处工作时,身在偏远小镇的莫尔索却直接拒绝了,回答说:“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
最后,莫尔索还是一个对死亡漠视的局外人,当被不公正的死刑强加于身时,莫尔索仍然顽固地认为"自己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从莫尔索的这些局外人表现,我很容易就想起了去年曾经引起极大关注的“三和大神”来。
甚至在我的城市里,也有过大喜哥这样的特立独行的局外人。
而在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低欲望的青年,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局外人。
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一切都是无所谓的,无论是感情也好,工作也罢,都是可有可无的状态,他们不想交朋友,不想恋爱,甚至连做爱,都不想。我想,这就是现代社会局外人的想法吧。
有些佛系,也有些无力改变生活的无奈。
那么,局外人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呢?
我认为局外人正是由这个世界所孕育的。
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既是未知又是可知。
未知是因为我们也无法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而可知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体系,越来越固化,你出生在哪里,出生在什么阶层,就决定了你的未来会怎么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只适合于时代变迁风起云涌之时。在没有大的变动的情况下,无论你怎样折腾,你都翻不过属于你所在阶层的天花板。
正是这样对未来未知的迷茫以及对固化社会的恐惧,才会使这个世界孕育出局外人。
既然无力改变,那么倒不如做个局外人,自得其乐。
以荒谬来反击荒谬,以消极对待世界。正是局外人对这个世界所发出的无声抗争,也是“三和大神”、“大喜哥”以及日本低欲望青年让人觉得无法理解的做法的本质原因。
萨特曾说过"存在主义即人道主义。"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足够包容的社会,并且能够给每个努力的人提供向上可能的社会。
我们虽然不能理解局外人的想法,但也请包容局外人的存在,不要一味地去指责嘲笑这些人。
当社会足够进步,制度足够完善,局外人自然会慢慢减少,甚至消失。
这里是我的杂货铺,我在这里写我之所思,我之所想,也许文采不够斐然,但是绝对真实,有喜欢的朋友请扫描关注我,欢迎大家来撩。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是局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