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条路,在路上碰到一对母子,妈妈一脸严肃地对孩子大声地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他的对面有一个中班模样的孩子正在大哭,孩子的脚边停着一辆滑板车,猜想应该是孩子不想自己拿滑板车,想要妈妈抱之类的。我忍俊不禁,心想这么大的孩子,你跟他讲道理有用吗?
十几分钟以后我往回走,那对母子还在原地对峙着,母亲的声量已经明显的比刚才更大很多,她正在吼:“你现在这样哭有用吗?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孩子继续大哭。
最经常说爱的想必是父母对子女,“宝贝,我爱你”,爱吗?爱!绝对的,辛辛苦苦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娃,怎可能不爱?即使有不爱孩子的人也是极少数,其中必定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大部分是掏心掏肺地爱着孩子,可以为了孩子不惜一切,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又夹杂着太多的东西,有对未来的恐惧造就的焦虑(今天不学习,明天就没有好工作,未来就完了),有来自婚姻工作的不满情绪的转移(把对另一半或工作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有源于童年不好回忆的延续(童年曾遭遇不公或挫折,成年后带着恐惧教育孩子),也有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复制(经观察后,有大部分的人的婚姻和教育孩子的方式直接复制于父母),总而言之,爱得有条件,不纯粹。
曾经看过一幅四格漫画,第一幅是妈妈和一个刚出生的宝宝,第二幅是爸爸慈爱地看着新生宝宝说爸爸爱你,第三幅是宝宝问爸爸妈妈我可以不学习吗?第四幅这个新生宝宝躺在垃圾堆里,头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弃婴二字。看完以后我会意爆笑,太生动了这个漫画,当下的父母在爱孩子和学习之间,真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不读书母(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现在的教育无疑是焦虑的,孩子一点点小小的错,几个小小的不良习惯,几次成绩的不理想,就能引起父母无限的幻想:现在就犯错(考差),长大了会怎么样,出了社会又会怎么怎么样,一生好像马上就要毁了,于是性格爆的河东狮吼、气震山河、手起掌落,学识型的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谈古溯今,演技派假装自己身体不好,经不起刺激,以退为进者捶胸顿足、感叹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真可谓百家争鸣,演技在线,实在可怜又可叹!
孩子以纯洁如一张白纸的方式来到父母的身边,所有的父母都应该用最合适该年龄段的方式来教养孩子,幼儿园以下阶段的孩子多用游戏、比赛、童话的方式来引导,比如文章开头的那位妈妈,如果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比赛谁推车推的比较快,或者装成车子的声音让孩子带它回家,其实孩子会非常的乐意,并且从而建立一定的责任感(变成车子的哥哥);低年级的孩子不去看他作业上写得难看的字,而是真诚的去表扬那些写得工整的,帮他分析作业上的错题,多多的去表扬写的对的题目,多多的赞扬孩子为学习付出的努力和艰苦,如果能够坚持这些方法,孩子就能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和养成良好的习惯……总而言之,在孩子结束一天枯躁的学习生活后(咱们小时候也是爱玩的呀!),尽量让孩子能够回归温馨的家庭生活,在愉快的气氛中补充能量,感受家人的关爱,然后第二天精气神十足地重新面对学习,如果能做到这一些,那些多动、厌学、自杀的孩子应该会少很多。
学习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爱他,这种爱才能被接受,这种爱,最能暖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