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于谦老师主演的《老师.好》,播完以后,电视推送了2004年播出的获得第七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好像看过,有印象,却又不是很深刻了,顺着心情再次观看,没想到几乎全程都是眼睛噙着泪、嘴角却微微上扬,心中翻滚的是感动,克莱蒙马修老师,不管在哪个年代,永远是孩子们需要的,最好的老师。
在经历了多种行业的挫败之后,马修老师来到了广告上“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辅育院”“池塘畔底”辅育院。
贝比诺是马修老师到辅育院看到的第一个孩子,他是一个双亲都已经逝去的孤儿,活在人们给他的善意谎言中,他说父亲星期六就会来接他,因此,他总是跑到辅育院门口对着大门外张望,以为每一天都是星期六。
在辅育院中,院长和老师们总是遵循着“犯规,处罚”的管理方针,犯错的孩子会被关禁闭,会被打,还会被罚做劳务,犹如管理犯人般压制着孩子的顽皮天性,在这样的高压管理下,孩子们表面上顺从,也能在喝斥中做到暂时的安静,但是总会有不怕惩罚的人,一次次挑战老师的权威,当被处罚已经成为习惯,久而久之变成了麻木,在老师看不见的时候,清钱、偷盗、抽烟、恶作剧充斥着孩子们原本应该美好而欢脱的童年。
马修老师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善意地为孩子掩盖了一次次的错误,以更加人性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偏差,比如,穆同在恶作剧的时候误伤麦神父,知道真相的马修老师没有戳穿他,而是罚他去照顾受伤的麦神父,不知真相且同情孩子们处境的麦神父不断地夸奖着穆同的善良,从穆同低垂的头和难受的表情看来,马修老师的“惩罚”已经直击他的心灵,想必将会影响他日后包括一生的行为。
原本已经无心无力、发誓不再创作的马修老师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找到了灵感,他重新拿起笔谱写了一首又一首乐曲,并依照孩子们的特点组建成一支合唱队。马修老师面对孩子的语言永远是鼓励而肯定,他依照孩子们的音域特色进行编组时,年龄最小的贝比诺说他不会唱歌,他温柔地看着他说:“没关系,我会教你”,然后“暂时性”地任命他为合唱团团长助理,在哥哥姐姐们唱歌的时候坐在高高的讲台桌上,为马修老师递指挥棒和乐谱,而郭和颁的音阶不合拍,被授命为乐谱架,在此后的练习和表演这时候,马修老师都会郑重其事地敲敲“乐谱架”然后才开始指挥。
另外一个特别的孩子叫莫翰奇,他有一个对孩子的行为管教无方、希望透顶的单亲妈妈,无奈之下将莫翰奇放到了辅育院,这个行为孤僻乖张的孩子,却天生一副天使般的好嗓音,他在课堂上并不参与合唱团的练习,却在课后一个人回到教室,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练习,最终在一天夜里,马修老师发现了这颗珍珠,将他定为合唱团的主唱。
音乐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改变了辅育院压抑寒冷的气氛,一切似乎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就连冷漠自私的哈院长也开始改变,甚至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玩起了纸飞机。
这时德贺医生带来从感化院出来的孟丹,说要研究他对自由环境的适应能力,观察他如何融入团体。他对孟丹的评价是“处于精神智障的危险边缘,有天生孤僻性格和变态心理,有残暴、依赖、破坏的倾向,特别喜欢说谎”。被贴了这么多负面标签的孟丹果然没有对不起这些评价,他抽烟喝酒,污言秽语,威胁老师,欺凌同学,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和愤恨,在哈院长丢失了20万法郎的时候,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嫌犯,并被扭送关押。 后来真相大白,拿走钱的并不是孟丹,然而,这个对世界充满愤恨、厌恶的桀骜少年最终将辅育院付之一炬,所幸马修老师带着孩子去郊游,这才幸运地全数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哈院长因此迁怒并辞退了马修老师,但后来自己也被开除。
怀着感动的心情看完了整篇电影,感动我的地方有很多很多,马修老师的温暖,孩子们的无辜的和受伤的眼神,尤如天籁般的歌声,麦神父的宽容,还有最终马修老师离开时,被喝令不准告别、反锁在教室里的孩子们从窗口飞下来的写满深情告白的纸飞机,和孩子们从窗口努力伸出挥动的小手,无一不戳中我的泪点和心里的柔软。
马修老师最终带走了苦苦哀求想要跟随的贝比诺,而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六。
教育是什么?这是全天下的父母和老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话题,但愿孩子们碰到的大人都是马修老师那样温暖而且充满无私的爱的人,因为这样柔软地爱着孩子的成人,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救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