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经络和脏腑,是中医理论下独有的概念。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互为依存。
经方大师胡希恕曾多次表述,经方的阳气指人体内川流不息的血液。
这个概念强调血液的流动性,而不是单纯静止的血液。气血在人体内川流不息,形成现代物理学的耗散结构,才能称之为阳气(气血)。如果是静止的血液,死水一潭,内不能养五脏六腑,外无法滋四肢百骸,形不成生命;若血液流动不畅(气血不畅),必将影响经络,形成肢体上的麻痹、痛感;严重的话将影响到重要器官的供血能力,导致五脏六腑的功能衰败(气血枯竭)。
我们画一幅气血水平图来贯穿理解。
(1)在气血通畅时,人的精神面貌非常好,皮肤白里透红,精神焕发,身体充满活力。
(2)当气血受阻时,会表现为肢体局部麻痹、经络疼痛,这时候处于亚健康状态,轻微的不适症。
(3)当气血亏损(不断下降)时,我们知道身体每一个组织器官都需要足够血氧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气血下降必然会影响身体机能。为了适应不断下降的气血水平,身体会重新分配各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能力,以求达到新的体内平衡。
所以当你感到不舒服时,忍一段时间好像又好了。这是身体自动调节的结果。但如果一直不注意保养,气血持续下降,体内无法调节平衡,就会产生一些病症。
中医里面用阴阳五行,来描述气血下降时身体动态平衡过程表现出来的脏腑相生相克关系。
(4)气血继续下降,突破下限到达枯竭程度时是相当危险的,组织器官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给,逐渐衰弱演变成严重功能障碍。这时候发生的往往都是医疗系统都无能为力的疾病,比如糖尿病晚期、肾衰竭、红斑狼仓、肿瘤癌症等。《原理篇1:现代医学盲区》提过,现代医学已经大量消灭了急性病、传染病,但慢性病往往是气血长期下降积累的结果。
当我们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中医,就会发现很生动也很有趣。上工治未病,最佳方式自然是在气血受阻时进行干预,最差也是气血亏损时好好调理,不要等到气血枯竭才去处理。
当气血运行有问题时,顺着经络在身体上会出现阿是穴(疼痛点),进行压按、针灸就能消除不舒服的症状。这是针灸的指导思想,内经的术语叫“内病外治”,讲的是经络与脏腑的关联性。
目前国外已经承认针灸治疗功效,很多国家还将针灸纳入医保。
早在1953年,德国的福尔大夫(R.Voll)发现人体皮肤表面存在低电阻点现象。人生病时,对应身体上的低电阻值会发生变化,对这些点输入脉冲电流,竟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福尔大夫测量了数百个人体低电阻点,这些点位和中国《黄帝内经》记述的十二经脉穴位图高度一致。福尔大夫以此发展了一套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电针技术——福尔电针(EAV)。后来这种福尔电针系统传遍英、美、法和欧洲各国,又被重新引回中国。
气血理念在中医如此重要,我们自然很关心人类的血液循环是如何动态工作的。
下图是简单的血液循环示意图:心脏把血液打出来,通过血管再分配到每一个器官里面去,器官通过微血管回到静脉,形成川流不息的体内循环。根据传统力学的流体理论,心脏要将血液通过弯弯曲曲的血管打进组织器官,血管粗细不同,方向不一,阻力非常大,通过流体力学计算血液是根本传不过去的。
所以人工心脏已经研究了三十年,功率也是根据流量理论用到了三十瓦特,已经稳定控制血液流量在每秒几公升的范围,但是却仍然不适合使用。因为血液流不进重要器官,最后病人会发生肾衰竭、肝衰竭、肠衰竭等现象,末端循环都坏死了。可是我们真正的心脏功率只有一点七瓦,一点七瓦的功率居然能把血都送进器官中,而且每一个器官都送进入,非常神奇,这是流体力学和生理学解释不了的现象。
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寻找根本原因,我们才能将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做出完美结合,以明白生命运行的根本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