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经络和脏腑,是中医理论下独有的概念。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互为依存。
经方大师胡希恕曾多次表述,经方的阳气指人体内流淌的血液。这个概念需要特别指出,一定是流动的血液,在人体内川流不息,形成现代物理学的耗散结构,才能称之为阳气(气血)。如果是静止的血液,死水一潭,内不能养五脏六腑,外无法滋四肢百骸,形不成生命;若血液流动不畅(气血不畅),必将影响经络,形成肢体上的麻痹、痛感;严重的话将影响到重要器官的供血能力,导致五脏六腑的功能衰败(气血枯竭)。
我们画一幅气血水平图来帮助理解中医理念。
(1)在气血通畅时,人的精神面貌非常好,皮肤白里透红,精神焕发,身体充满活力。
(2)当气血受阻时,会表现为肢体局部麻痹、经络疼痛,这时候处于亚健康状态,轻微的不适症。
(3)当气血亏损(不断下降)时,人体会自动调整组织器官的供血能力。目的是让重要器官还能吸到足够血氧,或者是降低强壮器官的供血,多支配血液给虚弱的器官。这样人体的五脏六腑就能重新适应低下的气血水平,达到新的平衡。所以当你感到不舒服时,忍一段时间好像又好了。这其实是身体自动调节的结果,但体能和精力会下降。中医以阴阳五行来描述这种脏腑平衡的相生相克关系。
(4)如果再不好好保养身体,气血水平下降到枯竭程度就相当危险了,脏腑极度衰竭,会发生功能性质变。
当我们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中医,会发现中医很有趣、还非常的科学。上工治未病,最佳方式自然是在气血受阻时进行干预,不要等到气血枯竭时才去处理。
气血不畅时,顺着经络路线会找到阿是穴(疼痛点),进行简单压按、针灸就能消除不舒服的症状。这在中医里面叫“内病外治”,讲的是经络与脏腑的关联性。
通过针灸经络来治理身体疾病,是中医长期实践下来的经验。1998年,国务委认为针灸是中国文化遗产,于是由中国大陆胡翔龙大夫带领科研小组,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找到经络客观存在的物理学证据。当时研究报告发表后,还引起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舆论轰动。
现代西方早已承认针灸功效。其中不乏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人,有科学家和医生,他们很早就对经络进行科学研究。
1947年,德国科隆大夫(R. Croon)发现了人体身上某些位置,存在低电阻现象。1953年起,德国的福尔大夫(R.Voll)进行了40多年的系统临床研究,他发现人体生病时,对应身体上的低电阻值会发生变化,对测量点输入低频脉冲电刺激,竟能起到缓解疾病的作用。
福尔大夫把测量到的上百个人体低电阻点连线,震惊地发现,这些线段和几千年前中国《黄帝内经》记述的经脉循行路线图高度一致。福尔大夫以此发展了一套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电针技术——福尔电针(EAV)。后来这种福尔电针系统不但传遍英、美、法和欧洲各国,又被重新引回中国。
中医里有“针砭不及,汤药灌之”的说法。说的是当气血严重亏损时,针灸也救不了了,这时就必须借助汤药(方剂)进入身内,扶正祛邪。如果是气血极度亏损,达到枯竭的地步,病人就非常危险了。经方大师胡希恕、老中医李可,都是这一类救难的高手。在千钧一发之际精准辩证,投入重剂汤药,往往起到起死回生的神效。这些医案在诸多资料里都有详细记载,不再描述。
气血如此重要,我们自然很关心人类的血液循环是如何进行工作的。下图是简单的血液循环示意图:心脏把血液打出来,通过血管再分配到每一个器官里面去。我们知道,每一个身体器官里面都有微血管,根据传统的流体力学理论,心脏要将血液通过弯弯曲曲的血管打进组织器官,血管粗细不同,方向不一,阻力非常大,根据传统力学,血液传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人工心脏已经研究三十年了,功率也是根据流量理论用到了三十瓦特,已经稳定控制血液流量在每秒几公升的范围,但是却仍然不适合使用。因为血液流不进重要器官,最后病人会发生肾衰竭、肝衰竭、肠衰竭等现象,末端循环都坏死了。可是我们真正的心脏功率只有一点七瓦,一点七瓦的功率居然能把血都送进器官中,而且每一个器官都送进入,非常神奇,这是流体力学和生理学解释不了的现象。
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其他学科重新思考和理解,对血液循环和人体机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以揭示生命运行的根本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