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教育教师
知识运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知识运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作者: 赶潮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1-07 23:55 被阅读85次

    知识运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读第71条《教学方法问题》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第71条建议是苏霍介绍的与教师联系最紧密的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师教学的业务法宝。因为事例较多,于是一篇万言长文,不过读来还好,都是熟悉的教学例子,人家苏霍总结成了经验,我个人收获不小。

    越是长篇文章,越要梳理结构,把握框架是很重要的。《教学方法问题》是采用“总-分”结构的:“总”是“双核”的,“分”是分学段分学科的。“总”的第一个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归类:“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即为教学方法是为初感知识和深化知识服务的;“总”的第二个核心是“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的组织因素和教育学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即为教学方法是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相对应的。“分学段分学段”是指分成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并且结合学科事例分别来论述教学方法的。

    关于“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文章中苏霍分析并不多,他只是指出了演讲法、演示法、观察法。联系他前面的文章,我还想到有阅读法、直观手段、思维课等方法。在本文中,苏霍特别举了历史学科的叙述法和谈话法,在引导学生感知历史知识时,扩大不随意识记的材料,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个例子说明教法是与教育目的相对应的。我的理解是,初次让学生感知知识和技能,方法就是:教师要准备筛选好广泛的教学素材,通过叙述、演示、观察、阅读等方法,让学生感悟素材提炼之后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形成对知识的基本认识。

    关于“学生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苏霍的分析篇幅是很大的,是文章的主体。原文中有一个中心句是这样的: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在于把知识通过某种形式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并在他与人们的道德的、劳动的、社会的、审美的相互关系中,以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信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我的理解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自己的的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理解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以此指导对知识的深度拓展学习。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我得出的结论是:知识运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下面来看苏霍对三个学段的学习方法的分析意见。

    “小学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儿童学会阅读、书写、思考、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思想”。阅读、书写的同时要学会思考,三者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是苏霍的一贯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属于加深、发展和运用知识为的,苏霍要求学生都要从事创造性的作业,比如学生学会写作文和编数学应用题。同时,苏霍建议小学的课堂上采用的作业形式是把教师的话、直观形象(实物、图画等)和儿童的实际活动这三者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学生的抽象概念。我认为,教师的话是演讲、演示与引导,是发挥“教”的作用,直观形象是让学生“学”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活动是对知识的运用和体验,所以说这三点的做法是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在(初)中年级,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和深化,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长。在叙述、描述、讲解中,指导(即指导学生怎样独立工作)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且指导也日益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而占有特殊的地位”。苏霍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要唤起少年阅读参考书的兴趣,指定个别章节让学生自学,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还重视对知识的前置铺垫和后期巩固,增强有意识记知识的理解;强调运用知识是加深理解教材的最重要的途径;还特别指出要重视创造性脑力劳动的形式,像是撰写阅读书评,进行设计计算,做出学术报告等。我的感受是:发挥指导作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的学习能力,迎合了“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此为“指导”的意义所在。

    “中学高年级(高中)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养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高度素养,给予牢固的实际技能和技巧,培养对劳动和对知识的热爱,使学生做好自觉地选择专业的准备”。上到高中就要做好自主择业的准备,这应该是前苏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中教学任务,这点与我们当前形势不同。但接下来的观点我是认可的,“高(中)年级在更大的程度上独立地和有意识地去获取新知识和运用已有的知识,采取更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理论性的技能和技巧的范围是如此广泛,以致如果不在获得知识的每一步上都跟知识的运用和传授、独立的探求和猎取相互配合起来,高(中)年级学生就无法顺利地学习”。苏霍推荐了一种叫做“演讲—实验上课制”的教学方法,大意是把课堂分成两部分:先是演讲部分,主要是讲解理论、教授方法、课题总结和培养审美情感和形成世界观,相当于是铺垫和引导;再是独立作业部分,主要是深化知识、发展知识、思考分析社会现象和实际应用等,相当于是运用知识或感悟知识。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把讲解(获得、概括)理论知识的方法跟旨在加深、发展和检查知识的实际作业的方法多样化地结合起来。这有点儿像是我们现在采用的“讲练结合”教学方法,不过我们的“讲练”范围没有苏霍所讲的那么大,是一种“狭义”的“演讲—实验上课制”吧。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讲练结合”方法,因为小组合作的原因,我们是增加了“展示”和“评价”的,严格地说,应该叫做“讲-练-展-评”方法的。为了验证学生的课堂效果,苏霍还提出了多种难度不同方案的作业设计和增设考查题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运用和拓展知识,这些做法其实是当前我们实施分层作业和选做题的原型。

    阅读了苏霍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结合自己教学的体验,我粗浅地谈一下自己对教学方法的一些认识。

    教学方法虽是与不同学科和课时内容有关的,但从面上来看,我个人认为,对比、类比和联想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三种方法。对比是几种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比较异同,表现形式是表格、图表、图象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形成鲜明的对比,方便记忆和理解,使基础知识更加清晰。类比是类似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迁移理解,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有形象化的认识,教师的课堂表达是生动形象的,原因多是出自于会类比事物。联想法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思想过程,常见的形式有知识迁移、逆向思维和知识拓展等,联想法是运用知识、扩大认识范围的必然方法。甚至可以说,教师如果掌握了普遍意义上的这三种教学方法,就初步具备了一名合格教师的资格。

    除此以外,不同学科也有自己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语文的阅读理解、数学的数形结合、英语的词根记忆法、理化生的实验探究法、政史地的材料分析法、音体美的示范法和审美体验等等。以我所任教的物理学科为例,常见的教学方法还有:比值定义法:是用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如速度、密度、压强、电流、功率等概念的定义式;控制变量法: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很多,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假定一些物理量不变,再研究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关系,如研究压强的大小、滑动摩檫力的大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比热容、探究欧姆定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等实验;转换法:对于不易觉察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比较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如自制的液体温度计、用小磁针显示磁场的存在、用泡沫颗粒显示声音的震动等事例;等效替代法: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和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如等效电阻的概念和“曹聪称象”的故事;科学推理法:实验条件难以达到时,常常需要借助将实际实验情况,科学推理在理想情况的想象结论,如小车斜面实验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建模法:在观察实验基础上,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思维进行推理,如磁感线、力的图示、光线、杠杆、质点、点电荷、分子热运动等;极限思维法:是把所研究的问题外推到极端情况(或理想状态),通过推理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如滑动变阻器的端值法分析电路动态变化情况。

    应该说,苏霍的教学方法是“广义”的,我所提到的教学方法是“狭义”的。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种组织管理上的教学方法或者叫做组织学习的活动形式,比如小组合作、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展评等,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几乎已经成为常态了。

    阅读苏霍的这篇文章,我再把思路阔出去,一下子想到了古代儒家思想的“格物致知”概念,它是源于《礼记‧大学》八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化士人的八个层级要求。其中“格物致知”意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这个意思和苏霍提到的两类教学方法“由感知而到深化理解”以及强调“知识运用”都是有类似道理的。看来,教学方法的问题,古今中外,道理是相通的。

    至于我所说的“知识运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而要灵活调整,因为“实践是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在实践里才能展示出理论的全部的多方面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运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kv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