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日]山下英子)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近距离观察高野山的生活,让我发现了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与之相联系的是我过去在瑜伽教室学到的“断行”、“舍行”和“离行”。这是为了斩断欲望、脱离执念的修行哲学。这种哲学能不能用在聚焦于人与物的关系的行动上呢?通过这样思考,我想出的语言就是“断舍离”。结果,原本并不擅长整理的我,现在却以断舍离这种减法解决法开设讲座,为大家提供整理的指南。
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自从断舍离以后,以前那种一提到收拾就觉得讨厌的心情全没了,跟以前比,现在的自己真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
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说到底,这些东西到底值得我花那么多工夫、时间、金钱和劳力去收拾吗?当突然察觉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舍得扔东西了。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说得再直白一点,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筛选物品的同时,你会发现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不但确保每样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能确实用到它,还要和它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话,就是达到了“断。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首先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入口是“断”的阐门,出口是“舍”的阐门。出口的闸门,如果不是有意识努力的话,反倒不会开启,因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位”。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这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
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这种行为就好像是自己狠狠地揍了自己一顿,然后再给伤口贴上创可贴一样,让能量慢慢地流失。在断舍离当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这里,有一个秘诀: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对乱糟糟、没有收拾的住所的不满”是强大的原动力,而现在会更多地面对自己更深层的内在世界了。扔掉多余的信息,就能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少物品=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我们要找到那个和陆地相联系的地方,不管那个地方有多小。此时可以在“需要,不需要”这个标准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这个标准,可以从感性的角度进行取舍了。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增多,如此连锁循环。但以断舍离的观点看,花时间收纳不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这样一来,也就能够培养出“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了。自立、自由、自在法则总而言之,要有意识地让收纳工具里的东西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立起来”,也就是让物品能“自立”。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选择的自由。
那么,那些立不起来、不能竖着放的东西该怎么办呢?这些就要卷起来,自在地放。所谓自在,是指听话。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就能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心态。
为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到了日常随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把“啊,好碍事”这种异样感否定掉的思维方式,就像是清除掉附着在直觉这根管道上铁锈一样。要的是,要察觉自己心底深处的真正的想法。
“替将来留好”这种观念也就跟着不存在了。在命理学里,有“因为做了准备所以才会变成你想象的样子”这种激进的观点,这也算是吸引力法则的一种吧。
而是要理解,人类就是这样一种生物,这样一来就可以来解决“那么我自己想要怎么做”的问题了,这是生存方式的问题。
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不过,也不是说因此就不要拥有任何东西,而是说理解了拥有的本质,就能自然地涌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情,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