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女性·家园心理学
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备忘

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备忘

作者: 团的花园 | 来源:发表于2015-10-23 12:28 被阅读154次

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备忘

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备忘

上节课回顾:

顺从的孩子,母亲意志力强,孩子没有足够支撑力表达自己,有些人在童年时只要一发怒,就会遭到母亲的排拒,或是一些退缩、惊恐的回应。母亲代表的是爱与融合(至少在婴儿期和童年是如此),所以这个人长大之后只要一感受到愤怒,就会害怕失去爱及融合感。在婴儿的世界里,母亲是以背景出现的,而母亲的功能是从孕期就开始了,母亲情绪不稳定导致的激素失衡,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中国母亲和孩子的边界和距离,孩子和母亲没有完成分离,被过度保护,孩子顺从,不能建立新型关系。

有一种冷,叫母亲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母亲觉得你饿,这是前一段网上很流行这样的一段话,在这里,母亲的意志被呈现出来,是什么导致母亲意志如此之强?如果母亲长期的迷失自己,必然也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边界,很难辨识孩子的需求,我们怕孩子冷,不过是怕孩子生病了全家麻烦,母亲的需求是第一优先还是孩子的需求,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家庭外观完好,结构完整,而家庭内部关系隔离,懒散退化缺乏活力,有时想,一个圆满的家庭意味着家庭结构和功能完整,那是理想状态,但往往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也许外表结构完整,功能却严重失衡,或者家庭结构不完整,这时更需要父母人格的多元化和多维度,而单一渠道会让孩子僵化,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承担大量的社会工作,还要很好的兼顾家庭生活,这其实也导致大量的母亲在孩子的养育上往往是力不从心,关键是我们的母亲照顾我们的时候也是存在原始分化不足等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努力提高自我意识,更好的发展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我们本身就缺乏经验,无力的母亲培养无力的孩子,一代代恶性循环,这就是社会存在的大量问题吧。人格的发展纬度来自潜意识,对于母亲,需要更深的识别自己的补偿机制是什么?我们习惯性在哪些面向补偿?不断内观自己,反思自己的结构,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晚。

提纲:

1、温尼科特的家庭内部动力与虚弱自体的发展,这个环节要说到维特根斯坦的撒谎与觉醒之路,这一场,西方浪漫主义的时代将是一个通道让我们看到觉醒与经验的边界。

虚假客体:一边是潜在抑郁的母亲,一边是体面有教养的专制的父亲,迫使他发展出虚假自体,但也是让他感到虚假自体的存在依赖于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并发展出自己的创造性,他一生都是在与专制的父亲与抑郁的母亲那样的人做斗争,努力成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去顺从他们。

小孩的觉醒和自我定位,维特根斯坦和温尼科特较早就定位自己,维特根斯坦在10岁的时候在想一个问题:“当撒谎对自己有利时,为什么我们仍要诚实?”这个问题把他拽进哲学的深渊,从此在里面徜徉了一辈子再也没有爬出来。而温尼科特一生都在与专制的父亲与抑郁的母亲那样的人做斗争,也就是他的焦点并没有锁定在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在很小的年纪,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已经内化到孩子的内心,在我们成年后遇到的人中也总是遇到父亲和母亲类似特质的人,我们唯有发展出高度的觉知才能辨识出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常常无意识的重复着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而毫无觉察,专制的父亲可能造成我们的阉割焦虑,而抑郁的母亲可能影响我们无意识的自我否定,这些恐惧令我们丧失了我们真实的自我,当我们面对同一类人,我们常常以虚假自体来应对,而只有真实自我才具有本能的力量,它会激发我们寻求自我的定位和生命的乐趣,什么是令我们快乐的?什么令我们有持续不断的探索精神?

而氛围,环境,气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意义,记得童话大王作家郑渊洁在博客中写到,他的爸爸郑洪升爱书如命,深深的影响着他,就算现在83岁了,依然读书写文章,在微博上父子俩也常常互动,有人在微博倡导:每天当着孩子面看一小时书,两个月后见效,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看手机。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确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而父母在尊重孩子边界的同时引导孩子也很重要,这就形成了合作,专注——氛围——不越界——合作————热爱,仔细看这条线路,母亲和孩子的原生关系里退位,不断走向独立个体继而合作的关系,由原生关系转化成社会化的关系,也就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真实自我,又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孩子形成一个相对统整的人格,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T在课上说到陪伴大阳的过程,大阳画一幅画,T引导她每幅画编一个故事,确定一个主题,最后确定画重庆之行,T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过程中关键因素是T对孩子孩子的想象力有满满的热情和好奇心,真正的欣赏孩子心灵世界的丰富,往往我们习惯了用大人僵化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这时我们对孩子的生命一定少了欣赏与参与性,就算我们陪伴孩子聊天,也有太多个人意志的强行介入,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对错,没有美丑,只要是发自ta内心的就值得欣赏,这样的状态无疑就提升了孩子自我认同的能力,调动了孩子的活力和专注力,我们和孩子之间既有交集,但有各自的世界,联想到人和人关系的独立性和合作,个人和群体,我们成年了却处理不了这样的边界,其实也是孩童时代,当我们需要空间时并未得到尊重,当我们需要响应陪伴时,父母往往缺位,我们把这样的越界和缺失带入亲密关系,一个屋檐之下不再是家园和陪伴,而是战场!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在学和龄前,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生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将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

2、客体关系是一种潜在空间,需要开发和资源性思维。

克莱因把解释视为提供深层知识,而温尼科特把解释视为对游戏与探索的邀请,克莱因式的分析师是作为权威的观察者,温尼科特式的分析师是作为潜在空间发明者。

随着孩子大小便自行控制的完成,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肛欲期,与母亲完成分离,关系转入社会化,三岁后,父亲(社会关系)介入,孩子建立秩序,规则,也就是超我功能的建立,这里的父亲,只要是指社会化的关系,若父亲角色或父亲功能缺位,就意味着母亲需要承担社会化的角色功能,记得老T说过醉额娘的母亲是哲学老师,她长大后常常忆起母亲带她参加一些高品质活动的场景,这对她未来的哲学思维和对红酒的热爱都产生极深的影响,我们现在经常看到陪伴孩子这样的话题,陪伴有品质的差别,母亲和孩子的分离越是完整,孩子的合作能力越强,可获得的社会资源也就越多,毕竟在社会化生活中,合作是讲究实力和资本的均衡性的,什么是赢在起跑线?我想不仅仅考验着父母的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父母的觉醒程度进而对孩子实时的陪伴与引导。

3、关系演化中情感的本质性力量。

精神分析从性欲理论改造成为一种关于情感本质的理论,期间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一场精神世界里的认知革命。

三个人的理论区别

l 弗洛伊德很少主义到养育配对与婴儿护理的细节。

l 克莱因在母婴关系的框架中注重的是婴儿在爱与恨之间的冲突和内部的幻想。

l 温尼科特,他关注的是早期的母婴关系中“够好的母亲”和“促进性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4、客体关系的核心接口

客体关系的基本理念:

l 客体关系是一个关系模式,而非驱力模式

l 其核心概念是相信忍最初的动机在于寻求与客体和他人的关系,人的最终目标是为和另一个人保持关系,而非寻求享乐。

l 母亲与儿童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原型,母亲在婴儿出生前就已经存在,这个母亲决定了儿童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的方式。

l 客体关系理论还在治疗中注意反移情的运用,在儿童心理障碍的深度治疗中有强大的能量。

l 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在治疗的时间和空间中,患者一定会把儿童期内射的客体关系投射成为自己和分析师的关系,即产生移情。

原生关系平移到情感关系,而通常与治疗师的关系也会呈现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我们习惯了单一的模式,乙川弘文是乔布斯的精神导师,在后来很多的修行中他们更是朋友,同行者,我们平移很多关系,但若我们足够幸运遇到导师,又有觉知力的话,我们终将告别原生关系,建立更高品质的关系模式,同时我们具有高度的分化能力,可以建立多维的关系。

5、客体关系视角下的“足够好母亲”的维度和评估。

什么是足够好的母亲?

l 她不仅认识到婴儿的本能需要,而且了解他的创造性,尊重他的边界,依据儿童需要的变化进行适应和改变。

l 真正人格的核心——自发性和创造性

l 够好的母亲满足婴儿的全能感,赋予婴儿虚弱的自我以力量,真实自体开始拥有生命。

母亲的本心力量与孩子的本能需要是否能链接,若母亲本心力量随着孩子的出生被调动,她才能懂得孩子的的本能需求,她需要走出自我的世界,真正关注孩子需要什么,并给予响应,有时我们能感受到孩子需要什么,但也许我们并未适应母亲的角色,我们不一定能放下自己响应孩子,这也是三类母亲中的第二类母亲吧,响应无能,母亲人格的隔离,本心力量起不来,孩子的世界和母亲的世界格格不入,孩子就会感受到抛弃感,进而产生不安全感,而好的母亲恰恰相反她具有开放的人格,能将本心的力量融入人格之中,融入生命的点点滴滴,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开放也有维度的不同,但只要有开放的空间,孩子的出生也许就是献给母亲的一次重生,母亲参与孩子不同年龄的生命成长,将带给母亲打开生命不同的维度,孩子将无限延展着我们人格的宽度和可能性,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具有根据儿童需要的变化进行适应和改变的能力,孩子发展的动态性——母亲人格发展的动态性,这样的亲子关系是相互促进,共同良好影响的最佳结果,如果我们错过原生家庭,错过亲密关系的矫正,亲子关系是女人最后可把握的机会,也许这将影响一个女人的命运!

主观全能感——代理自我——撤退

l 可利用的资源就是想象的主观体验和幻想。

l 婴儿在创造一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成长,母亲也慢慢从这种代理自我的状态中退出——婴儿意志是无助和依赖的,现在他第一次感到了依赖,逐渐意识到世界不是由主观构成的,个人愿望的满足不仅仅需要表达,而且需要与别人协商,别人也都是有自己的愿望和议程的。

在温尼科特那里,创造性是首要的,先于性欲,它源自生命之初,是母婴关系的中心。婴儿与其“够好的母亲”之间建立的“幻觉空间”使他创造出自己欲望的东西,即从婴儿的眼光来看,就像是他在幻想中创造了他所需要的母亲。

6、客体关系中破坏者与婴儿发育的阻抑(攻击性与自我隔离,疑病与退行,恐惧与心智防御性关闭)

l 不够好的母亲没有提供一个自我可在其中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而是呈现给婴儿一个他必须立即妥协和顺从的世界,使其过早的关心外部的世界(防御性),被迫关注处理外部世界的压迫性的挑战,从而在心里产生了冲突,限制和阻碍了内在心理的发展。

7、婴儿发育的核心线路与资源联结的能力。

如果你说母亲该什么时候撤退?我想应该因人而异,也因时间空间而异,当我们深度的参与到一个人的生命之中,什么出什么入,如同一支生命的舞曲,只要步调协调,享受当下,就足够!身为母亲,感谢他的出生,给予我一次重新回到童年的机会,既做了他的母亲,也拥抱了自己内心的小孩,和自己,和母亲做了一次深度的碰撞,交流,和解,我知道我们终将走上自己的道路,因为我们获得走上世界的安全感!

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备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备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mthttx.html